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880198)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朱晓宏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舍勒
  • 1篇师生
  • 1篇师生关系
  • 1篇视域
  • 1篇理论视域
  • 1篇教育
  • 1篇儿童
  • 1篇儿童成长

机构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朱晓宏

传媒

  • 1篇教育研究
  • 1篇基础教育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教育存在的理由被引量:6
2012年
教育必须直面人的现实性。人的现实性即人的第一天性,这是一切教育行动的起始之端,也是教育必须尊重的内在前提。对"理想的人"的理解,在本质上决定了教育者对"现实的人"进行教育的所有行动。一旦教育者的视野中拥有"理想的人"的指引,就使得教育行动具有不受决定论限制的自由,而且能够支撑起教育者的信念。一个人从"现实的人"到"理想的人",离不开与之相遇的其他人的活动,这种相遇的时刻就是教育发生的时刻,它唤醒了一个人从"现实之我"走向"理想之我"的自觉。
朱晓宏
关键词:教育
他者经验与儿童成长: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理论视域被引量:21
2011年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朱晓宏
关键词:儿童成长师生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