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03134) 作品数:6 被引量:29 H指数:3 相关作者: 段海新 孙东红 吴建平 郭军权 诸葛建伟 更多>> 相关机构: 清华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Spampot:基于分布式蜜罐的垃圾邮件捕获系统 被引量:11 2014年 Spampot是一个基于分布式低交互蜜罐的垃圾邮件捕获系统,在对SMTP,HTTP proxy和SOCKS协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集成开放中继(open relay)与开放代理(open proxy)服务的邮件蜜罐系统;建立了垃圾邮件发送者攻击行为特征库、新型垃圾邮件样本库、垃圾邮件发送者源IP地址黑名单库、垃圾邮件提取URL黑名单库等数据库系统.讨论了邮件蜜罐系统在实现和部署时应考虑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其既可以提高对垃圾邮件发送者的吸引力,又避免被反垃圾邮件组织列入黑名单,最大限度地降低蜜罐系统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从而可以维持蜜罐系统的长期运行和有效工作;在6个月的实际部署中捕获了大量的攻击行为和垃圾邮件样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垃圾邮件发送者行为新特征和垃圾邮件新技术,并发现了用于大规模发送垃圾邮件的僵尸网络. 郭军权 诸葛建伟 孙东红 段海新关键词:垃圾邮件 匿名协议AMIMR的抗攻击性分析 2012年 匿名通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隐私保护方法。但是在匿名通信发展的同时,针对匿名通信的攻击也在增加。分析恶意攻击者对低延迟匿名通信协议进行攻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防御攻击的方法。根据防御方法,提出利用源地址扩展,基于单向混淆环路进行匿名通信的AMIMR(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ver Invisible Mix Rings)协议,并描述节点特性、结构特性、拓扑特性和功能特性。对AMIMR协议的抗攻击性进行的分析表明协议在阻断攻击过程、抵抗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方面具有很强的抗攻击性。模拟表明AMIMR协议即使在恶意节点率较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匿名性。AMIMR协议的局限性在于部分节点会受到所在网络规则的限制。 郑明 吴建平关键词:匿名通信 抗攻击性 Rootkit隐藏技术与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近些年来,恶意代码攻击的目的由破坏炫耀向经济利益转变,因而更加注重自身的隐藏.Rootkit具有隐蔽性强、特权级高等特点,成为主机安全的严重威胁.硬件虚拟化技术出现后,Rootkit扩展到了操作系统外部,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网络安全领域中Rootkit隐藏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自面临的问题,并基于对Rootkit隐藏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分析,探讨Rootkit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姜辉 杨峰 段海新关键词:网络安全 ROOTKIT 恶意代码 硬件虚拟化 光学移相干涉仪抗振系统的鲁棒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被引量:3 2007年 将被动抗振和主动抗振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技术应用于解决光学移相干涉仪抗振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主动抗振采用鲁棒控制策略.该方法克服了由模型和干扰所引起的不确定性,使得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抑制抗振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振动的干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光学移相干涉仪在振动的干扰下具有较好的鲁棒稳定性和控制准确度. 陆振宇 朱日宏 陈磊 高志山关键词:主动振动控制 鲁棒控制理论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技术 被引量:8 2013年 实现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远程安防系统(RMAS-MIT),远程安防系统(RMAS)由前端视频采集系统、预处理、数据传输、处理控制中心以及报警系统组成。处理中心根据采集的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并根据管理员设定的异常条件,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出现异常事件,给出异常类型和处理方案,同时启动报警机制,系统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向监控现场喊话。针对IPv4地址短缺,私有IP地址广泛使用的现实情况,综合利用端口映射(Port Map)和动态域名(Dynamic DNS)开发实现动态反向连接跟踪技术(dy-namic reverse connection trace,DRCT),很好地解决了私有网络环境下RSMS系统的远程管理问题。实践表明,RSMS-MIT系统能够对实验室其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移动安全监控。 刘武 孙东红 任萍 姚星昆 郑先伟 刘源源关键词:远程监控 移动智能终端 网络安全 网络管理 IPv6环境下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2011年 匿名通信技术作为保护隐私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由于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相对固定,攻击者可以通过追查IP来破坏系统的匿名性。为了提高IPv6网络中通信的匿名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在IPv6下的P2P(peer-to-peer)匿名通信方案。该方案改进了IPv6下的地址生成算法,以及现有的基于葱头路由的匿名通信机制。通过利用IPv6地址空间大的优势,周期变换节点IP地址,避免了因IP地址标识而导致的隐私泄漏;通过葱头路由机制来保证IP地址的跨网段隐藏以及数据的加密。实验表明: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匿名通信系统的匿名性,并且该系统的通信效率和兼容性都没有减弱。 张甲 段海新 吴建平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安全 匿名通信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