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11056) 作品数:8 被引量:23 H指数:3 相关作者: 黄海 杨宁 张希 魏赟 姜芳燕 更多>> 相关机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南大学 琼州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 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暹罗斗鱼胚胎发育的观察 被引量:3 2011年 观察并详细记录了暹罗斗鱼胚胎发育的过程,结果显示:暹罗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不透明的乳白色,沉性卵,平均卵径1.116 mm,在水温25.2℃~27.0℃下,受精卵后36 h 54 min孵出仔鱼。依据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将其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心跳期和孵化期7个阶段。 张希 黄海 杨宁关键词:受精卵 胚胎发育 暹罗斗鱼人工繁育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报道了关于暹罗斗鱼人工繁育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榄仁叶浸泡的繁殖水体更适合暹罗斗鱼的繁殖要求,受精率达87%;雄鱼护卵的孵化方式大大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最高可达97.1%,但孵化方式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影响不大;狮王斗鱼品系分瓶时间的长短与商品鱼比率成正比。 张希 杨宁 孙鶱 翁强 黄海关键词:繁殖 育苗 几种不同品系暹罗斗鱼体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暹罗斗鱼蓝色系、紫色蝶翼系内的杂交试验,分析品系内杂交组合的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土耳其绿色、皇室蓝色和铁锈蓝色在F2中个体的分离比例为1∶2∶1,断定F1和F2代中的皇室蓝色均为杂合体,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孟德尔分离规律,土耳其绿色与铁锈蓝色之间为不完全显性关系。紫色蝶翼系斗鱼皮肤的红色和黄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全部为红色,F2中红色与黄色的个体分离比例为3∶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色由显性基因控制,黄色由隐性基因控制。 张希 杨宁 姜芳燕 黄海关键词:体色 不同颜色品系暹罗斗鱼色素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暹罗斗鱼多彩体色的成因,为斗鱼的体色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对红色系、蓝色系和金属色系暹罗斗鱼背部鳞片的色素细胞进行了研究。通过显微观察,确定了组成斗鱼鳞片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鸟粪素细胞等4种,分布于鳞片的上下两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品系间鳞片色素细胞的组成、分布、形状不同,是形成暹罗斗鱼多彩体色的重要原因。红色系斗鱼没有鸟粪素细胞,而蓝色系和金属色系斗鱼均有鸟粪素细胞,只分布于鳞片的下层。除了蓝色系铁锈蓝色斗鱼外,蓝色系其它颜色斗鱼和金属色斗鱼鳞片的上下层均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这3种色素细胞。红色系不同颜色斗鱼的色素细胞组成不同,超红色斗鱼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柬红色斗鱼只有红色素细胞,橘红色斗鱼有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黄色斗鱼有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分布于鳞片的上下层。 张希 杨宁 孙鶱 黄海关键词:体色 鳞片 色素细胞 暹罗斗鱼的品系与色彩 被引量:2 2012年 对暹罗斗鱼(Betta splendens)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及分类地位等进行简要概述,并对经过了100多年人工改良所产生的暹罗斗鱼不同品系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用途可把暹罗斗鱼分为两大类:观赏型和搏击型斗鱼,其中观赏型斗鱼7种;根据鳞片的色层叠加顺序,暹罗斗鱼的颜色分为彩虹层颜色、金属层颜色和拓展层颜色,其中彩虹层颜色约15种,金属层颜色约7种,现阶段拓展层的终极表现形式为风靡的龙鳞;根据鳍膜的变化,又有蝶翼色和芥子色之分;根据鳞片的覆盖方式,定义了面具和黑头。详细了解暹罗斗鱼的品种分类特征,对于维持其品系的稳定性研究及其品种改良具有深远的意义。 张希 孙鶱 杨宁 黄海关键词:生活习性 海南省观赏水族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被引量:3 2012年 观赏水族业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具有大力发展热带观赏水族行业的潜力。对海南省观赏水族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总结海南省观赏水族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海南区位优势、挖掘本地热带生物资源、加强科研力量、引进国外观赏水族新品种、加强产业引导和市场管理等建议,促进热带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观赏水族业结构的多元化,增加海南省观赏水族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张希 杨宁 黄海人工条件下暹罗斗鱼繁殖行为观察 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暹罗斗鱼的室内人工繁殖试验,观察暹罗斗鱼的繁殖习性,包括产卵和护卯行为,并观察其受精卵的孵化和出膜过程。结果表明,暹罗斗鱼产卵方式为分批产卵,产卵过程持续2~3h,产卵次数15~25次,每批产卵10~15粒,雄鱼负责保护受精卵和孵化后的仔鱼。研究暹罗斗鱼的繁殖行为旨在探讨暹罗斗鱼的育苗技术,为其繁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 张希 孙鶱 杨宁 黄海关键词:繁殖行为 育苗技术 暹罗斗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暹罗斗鱼的发病原因和病害防治方法。[方法]对暹罗斗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测序对其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菌株DY001为暹罗斗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病原菌。经鉴定,确定菌株DY0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病原菌对暹罗斗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0.04×106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阿奇霉素、奥复星、氟哌酸、复方新诺明、菌必治、甲氧苄啶和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此次暹罗斗鱼发病的病原菌,而药敏试验结果将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杨宁 黄海 张希 魏赟 巫火连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