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40159005)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尚红王亚男代娣刁莹莹韩晓旭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辽宁省9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gag-pol区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辽宁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 gag-pol 区的基因序列特征。方法采集辽宁省99例 HIV-1感染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前病毒 DNA,经巢式 PCR 方法扩增gag-pol 区2.6 kb 片段,与 HIV S 序列数据库中亚型参考序列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以区分亚型,并计算 gag-pol 区不同编码区域的基因离散率和 Ks/Ka 比值。结果在辽宁省99例 HIV-1感染者中发现A、B′、B、C、G 5种亚型,循环重组型 CRF01_AE、CRF03_AB、CRF06_cpx、CRF07_BC、CRF08_BC 5种循环重组型和循环重组型间的重组 ICR07/08。以 B′亚型最多见,其次为 CRF01_AE。在 gag-pol 区内,p17区、p2-p6区基因离散率高于 p24区、蛋白酶及逆转录酶编码区。但 B 亚型 p24区基因离散率处于较高水平。CRF07_BC 和 CRF08_BC 在 gag-pol 各区基因离散率及同义替换、错义替换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各亚型毒株的 p2-p6区的 Ks/Ka 值最低,其均值<1,而 CRF01_AE 毒株 RT 区的 Ks/Ka 值高达10.45。结论辽宁省流行的 HIV-1 gag-pol 区亚型十分复杂。p24、蛋白酶及逆转录酶编码区是更为保守的区域。B 亚型毒株的 p24区承受较大的正向选择压力,CRF01_AE 毒株 RT 区承受了较大的负向选择压力。CRF07_BC 和 CRF08_BC 传入辽宁省的时间较短,奠基者效应明显。
- 韩晓旭代娣张旻王亚男姜拥军尚红
- 关键词:HIV-1基因
- DC—SIGN在树突状细胞传播HIV-1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目的探讨DC-SIGN在树突状细胞(DC)传播HIV-1中的作用。方法用M嗜性或T嗜性HIV-1原代分离株分别刺激未成熟DC(immature DC,iDC))和成熟DC(mature DC,mDC),数量与DC相同的CD4^+ T细胞作为对照组,与活化的CD4^+ T细胞共培养,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第4、7、10、14天共培养上清中p24抗原,观察DC在传播HIV-1的作用。预先加入抗DC-SIGN McAb和/或抗ICAM-3 McAb,观察抗DC-SIGN McAb和抗ICAM-3 McAb对DC传播HIV-1作用的影响。结果用M嗜性HIV-1刺激的iDC以及用M和T嗜性HIV-1刺激的mDC的共培养上清中p24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加入抗DC-SIGN McAb后,共培养上清p24抗原明显降低;加入抗ICAM-3 McAb后上清中p24抗原并不减少。用T嗜性HIV-1刺激的iDC共培养上清中p24含量不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DC具有传播M嗜性HIV-1的作用,但不具有传播T嗜性HIV-1的作用;mDC既能将M嗜性也能将T嗜性HIV-1传播给CD4^+ T细胞。抗DC-SIGN McAb能够抑制DC传播HIV-1的作用,提示DC-SIGN在DC向T细胞播散HIV-1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耿文清尚红姜拥军刘静王亚男苏艳丽张子宁韩晓旭刁莹莹代娣张旻
- 关键词:HIV-1树突状细胞
- HIV感染者β2微球蛋白及其他临床免疫指标的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AIDS是由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疫苗可预防。白1985年我国发现第1例AIDS患者以来,截至2005年底,我国HIV感染者MDS的报告例数已达106990例,估计实际感染例数已达84万。随着HIV感染者和MDS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已势在必行。因此正确运用临床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对判断病情、疾病进展程度以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中国HIV感染者和MDS患者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报道少见。本研究对中国HIV感染者和MDS患者进行了B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以了解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 范霞赵彬刁莹莹尚红
- 关键词:HIV感染者免疫指标AIDS患者免疫缺陷性疾病
- 中国部分地区HIV患者B′和B′/C亚型毒株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变异与HIV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
- 2006年
- 目的了解中国B′和B′/C亚型HIV/AIDS患者tat第一外显子的基因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的特征和变异特点,探讨其与HIV-1感染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辽宁、吉林和云南省HIV-1感染者中选取病情呈缓慢进展的B′亚型感染者8例和B′/C亚型感染者5例,选择年龄、性别感染时间与前二者匹配的病情呈典型进展的B′亚型感染者26例和B′/C亚型感染者9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前病毒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的tat基因,纯化后直接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序列编辑后翻译成氨基酸序列,进行氨基酸变异情况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B′和B′/C亚型缓慢进展者、典型进展者Tat第一外显子中发现多种氨基酸替换,但除A58T外均未显示出与病毒载量以及疾病进展的明确相关性。23N、31S、32Y、46F变异均显示出亚型特异性;Tat蛋白的二级结构未发现规律性变化。结论中国HIV/AIDS患者tat第一外显子某些位点的基因变异,如A58T可能与病毒载量以及疾病进展有关,Tat蛋白的二级结构可能与HIV感染后的疾病进展无明显关系。
- 韩晓旭代娣张岩张旻张子宁刁莹莹耿文清尚红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TAT基因
- 中国HIV暴露未感者CD4+T淋巴细胞的体外抗HIV活性
- 2006年
- 目的了解中国经性途径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未感染者(ESN)的CD4+T淋巴细胞在体外的抗HIV活性,探讨中国ESN的抗HIV感染机制。方法采用微量全血法分离培养HIV感染者的病毒株,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ES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用MACS磁分选法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与HIV感染者的病毒分离株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上清的HIV-1复制动力(p24抗原)。结果ESN组CD4+T淋巴细胞对M嗜性分离毒株的复制动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ESN组CD4+T淋巴细胞对M嗜性分离毒株的复制动力显著低于T嗜性分离毒株(P<0.05);ESN组CD4+T淋巴细胞对T嗜性分离毒株及实验室毒株的感染能力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国ESN的CD4+T淋巴细胞对M嗜性病毒分离株有一定抵抗作用,可能是经性接触暴露未感者抗HI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 苏艳丽尚红刘静王树祥耿文清崔华露姜拥军王亚男张子宁王亚婷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不同嗜性HIV复制与树突状细胞成熟状态关系的研究
- 2007年
- 目的 探讨不同嗜性HIV-1在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内复制与DC成熟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MACS磁珠分选法纯化出CD14^+细胞,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体外培养7d,得到未成熟DC;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继续培养3d,得到成熟DC。感染不同嗜性HIV-1病毒株后,检测培养上清p24含量,观察HIV-1复制能力。结果 受T嗜性HIV-1攻击后,未成熟DC及成熟DC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无明显增加。受M嗜性HIV-1攻击后,未成熟DC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明显增加,成熟DC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不随培养时间延长明显增加。结论 T嗜性HIV-1不能在未成熟DC和成熟DC内复制,M嗜性HIV-1能在未成熟DC内复制但不能在成熟DC内复制,提示HIV-1能否在DC内复制与HIV-1嗜性和DC成熟状态有关。
- 耿文清尚红姜拥军王亚男苏艳丽张子宁韩晓旭刁莹莹代娣刘静张旻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 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TLR4表达和血浆TNF-α水平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水平和血浆TNF-α浓度,初步探讨TLR4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流式细胞术、ELISA法测定46例HIV/AIDS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上TLR4的表达及血浆TNF-α浓度,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率、血浆TNF-α浓度分别是52.19%±4.37%和(35.79±5.08)p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上TLR4的表达率与血浆TNF-α浓度、HIV-1病毒载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45和0.708,呈正相关。结论中国HIV/AID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上调,并且与患者体内HIV复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周立平尚红王亚男李革飞丁海波张晓丽代娣施万英
- 关键词:HIV/AIDSTOLL样受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