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5019)

作品数:18 被引量:152H指数:6
相关作者:廉毅安刚高枞亭唐晓玲李尚锋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省气象局吉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吉林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纬度
  • 3篇北太平洋
  • 2篇太平洋海温
  • 2篇土地荒漠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热带
  • 2篇西风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降水
  • 2篇环流
  • 2篇荒漠化
  • 2篇季风
  • 2篇海温
  • 2篇高纬
  • 2篇高纬度
  • 2篇北太平洋海温
  • 2篇春季
  • 1篇低温雨雪

机构

  • 18篇吉林省气象局
  • 2篇吉林省气候中...
  • 2篇吉林省气象科...
  • 1篇吉林省气象信...

作者

  • 8篇廉毅
  • 2篇高枞亭
  • 2篇唐晓玲
  • 2篇李尚锋
  • 2篇刘平
  • 2篇隋波
  • 2篇安刚
  • 2篇刘刚
  • 1篇王雅君
  • 1篇曹玲
  • 1篇张丽
  • 1篇谢今范
  • 1篇于秀晶
  • 1篇刘实
  • 1篇刘珂
  • 1篇任红玲
  • 1篇孙力
  • 1篇王杰
  • 1篇陈长胜
  • 1篇李健

传媒

  • 11篇地理科学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年份

  • 4篇2008
  • 11篇2007
  • 1篇2004
  • 2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7年
地处中高纬度的中国东北地区西部正在发展的土地荒漠化,已经引起国内学者的共识和关注.综述了近十几年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侧重介绍土地荒漠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并对将来研究中应思考的问题提出某些建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如何采取系统和大规模的工程整治和保护措施,不仅对保障国家重要的东北地区中部产粮区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对人类适应、减缓和应对气候变暖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开展东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环境干旱化、土地覆盖变化的固定和野外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多要素的气候系统观测工作,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立项工作,不仅要掌握卫星遥感信息,更要掌握器测的地表有关要素的信息,从中准确得出该区土地覆盖变化的频繁和敏感区的分布,为研究土地覆盖动力学和制定对策奠定科学基础.
廉毅廉毅
关键词:荒漠化区域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研究进展
2007年
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中国大陆的中东部、日本、朝鲜半岛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综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研究成果,分析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变化的可能原因,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对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进退、季风边缘带的气候变化、中国北方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等科学问题的研究都有借鉴作用.季风活动的范围是一个动态区域,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的边界可用其活动所能到达地区的概率来划分.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的范围和边界的变化不仅与热带季风向北爆发的强弱有关,还与极地和中高纬度的环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动力、热力作用都有密切的关系,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要加强定量描述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变化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科学界定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范围.
李尚锋李尚锋
关键词:季风指数半干旱气候
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评述
2007年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并将继续产生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对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的影响倍受关注.从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人手,对近10 a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概括出气候变化对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影响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主要分为3类,即统计资料方法、实验观测方法和模型模拟方法,并指出未来开展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和森林碳功能的影响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应将遥感方法和地面定位监测结合起来,积累连续的监测资料;应用遥感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应保证遥感数据有足够的时间序列.从而减小数据选择的随机性带来的影响.②在荒漠化面积随气候变化变幅较大的生态脆弱区,除关注荒漠化土地边缘进退发展外,还应格外关注荒漠化程度的转变和景观格局的变化.③应加快中国碳通量观测网络建设,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碳循环(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碳功能)的影响积累连续的基础数据.
王杰王杰刘珂李健
关键词:气候变化荒漠化
热带气旋北上对吉林省夏季降水影响研究
2007年
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降水量等资料,对直接和间接影响吉林省的106个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热带气旋北上产生的降水量占吉林省夏季(6-9月)降水量的10%;热带气旋影响的时间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吉林省东南部和中部是因热带气旋北上而产生较多降水量的区域.通过对影响吉林省的热带气旋进行跟踪分析,确定了热带气旋中心进入350N,125°E位置时即开始间接影响吉林省的夏季降水.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吉林省的热带气旋个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张丽
关键词:热带气旋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标准、日期及其主要特征分析被引量:47
2003年
文中利用中国东北区 80个测站 ,1980年以来近 2 0a逐日降水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 ,提出了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和撤退的标准 ,即取 85 0hPa候平均资料 ,作沿 12 2 .5°E时间 纬度剖面图 ,将θse的336K和南风 4m/s等值线同时越过 4 0°N的候定义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日期 (候 ) ,持续及累积的总候数为影响时间 ;该年θse的 336K等值线永久撤离到 4 0°N以南的候为东亚夏季风从中国东北区撤退的日期 ;如果某年θse的 336K和南风 4m/s等值线没有同时北移越过 4 0°N的候出现 ,确定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没有建立的年份。文中相应给出 1980~ 2 0 0 0年建立、持续及累积和撤退的时间年历表 ,经计算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平均日期为第 4 1候 ( 7月第 5候 ) ,累积平均影响候数为 3.6候 ( 18d左右 ) ,开始撤退的平均日期为第 4 5候( 8月第 3候 ) ;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前后的候降雨量增加和撤退前后候降雨量递减十分显著 ,建立时水汽场由辐散转变为辐合。文中还定义了中国东北区强夏季风的年份 (建立的时间早 ,且累积候≥ 4候的年份 )为1981,1988,1990和 1994年 ,与国内学者定义的强夏季风年基本一致 ;在中国东北区没有建立东亚夏季风的年份为1980 ,1983,1987,1991,
廉毅沈柏竹高枞亭安刚唐晓玲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被引量:59
2003年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
孙力安刚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旱涝奇异值分解
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被引量:28
2004年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将某年持续和多年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值 ,定义为一种沿某一经圈上某一纬度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还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结果表明 :(1)沿 117.5°E经度上 ,东亚夏季风在 2 0 ,2 5 ,30 ,35 ,和 4 0°N建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 2 7.2 6 ,2 8.5 4 ,34.4 3,37.12和 37.6 5 (候 ) ,撤退平均日期分别为 5 4 .4 4 ,5 3.6 9,5 1.85 ,4 8和 4 6 .76 (候 ) ,其中 117.5°E ,2 0°N代表南海的中北部 ,文中确定的该区夏季风建立、撤退日期分别为 2 7.2 6 (候 )和 5 4 .4 4 (候 ) ,与国内学者公认的 5月 4候 (2 8候 )和 10月 1候 (5 5候 )相当吻合 ;(2 )沿 112 .5°E、117.5°E和12 2 .5°E的同一纬度上 ,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并不相同 ,西边先于东边建立 ,每隔 5个经度 ,相差约 1~ 2候 ,而撤退的平均日期 (30°N及以北 )分布则相反 ,东边先撤退 ;(3)沿 117.5°E ,30°N和 35°N的ISMΦ和沿 12 2 .5°E ,4 0°N的ISMΦ均与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部
廉毅沈柏竹高枞亭
关键词:高纬度地区ISM经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地区北部
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对吉林省旅游业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02年80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其与吉林省旅游人数的年际变化相关。结果表明:吉林省1981-1998年旅游人数与东北地区80个气象观测站的同期年平均气温的脉动值(滤去3年滑动平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全球变暖的显著地区之一的中国东北地区省际间的旅游人数,与气温升高休戚相关。因此,东北地区的旅游业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加强旅游景点的设施建设,使该区的旅游业跃上新台阶。
刘平刘平廉毅曹玲
关键词:旅游业全球变暖
关于2008年中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成因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2008年1月10日-2月2日,中国南方有19个省(区、市)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通过天气和气候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7-2008年东亚冬季风南下受阻,与南方暖湿空气交汇,以及这两个环流系统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稳定持续,不断引起该区冷暖空气的交绥,可能是这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产生的重要成因。
刘平刘平廉毅刘刚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初探
2008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NOAA延长重构的海表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前期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因子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4-6月日本附近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和8-10月咸海附近的经向风与冬季风强度有较为一致或相反的气候变化特征。综合以往确定的预测物理因子,建立了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历史拟合和试报检验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预测。
刘实刘实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统计预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