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ZZ2006101)
- 作品数:2 被引量:37H指数:2
- 相关作者:时宇静郭姗姗崔晓兰高英杰苏丹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半枝莲总黄酮抗副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2
- 2009年
- 通过观察半枝莲总黄酮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为揭示半枝莲总黄酮抗病毒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检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漂白恢复法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荧光强度为42.81±5.65(P<0.05);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达(11.01±3.93)μmolPi·mg-1(protein)·h-1(P<0.05);扩散系数显著下降为(0.41±0.15)×10-9cm2·s-1(P<0.05),荧光恢复率为19.8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半枝莲总黄酮(3mg·mL-1)作用后,扩散系数和荧光恢复率均明显升高,分别为(0.73±0.10)×10-9cm2·s-1和54.56%,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和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V-1感染后膜电位、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半枝莲总黄酮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K+-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无关。
- 郭姗姗时宇静高英杰苏丹崔晓兰
- 关键词:半枝莲总黄酮膜电位NA^+-K^+-ATP酶活性膜流动性
- 一枝蒿总黄酮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以HepG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体外实验模型,观察一枝蒿总黄酮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以及细胞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的影响,以探讨一枝蒿总黄酮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机理。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活化的阳性细胞率;采用酶促反应的比色法检测细胞膜GSH-PX酶活性。结果:一枝蒿总黄酮0.250,0.125 mg.mL-1浓度作用后,NF-κB阳性细胞活化率均明显升高,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一枝蒿总黄酮0.250 mg.mL-1作用后,GSH-PX酶活性明显升高,与细胞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枝蒿总黄酮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机理与NF-κB活化以及细胞膜的GSH-PX酶活性升高相关。
- 郭姗姗高英杰时宇静苏丹崔晓兰王意忠
- 关键词:乙肝病毒核转录因子-Κ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