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8485)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3
相关作者:吴晶高原赵霞石玉涛李金良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5篇地壳
  • 5篇地壳介质
  • 3篇地震活动
  • 2篇地壳各向异性
  • 2篇地震各向异性
  • 2篇应力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偏振
  • 2篇偏振方向
  • 2篇强震
  • 2篇强震活动
  • 2篇剪切波分裂
  • 2篇各向异性
  • 2篇非均匀
  • 2篇非均匀性
  • 2篇值模拟
  • 1篇地下水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精定位

机构

  • 5篇江苏省地震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河海大学

作者

  • 7篇吴晶
  • 3篇赵霞
  • 2篇李金良
  • 2篇石玉涛
  • 2篇高原
  • 2篇王辉
  • 1篇王俊
  • 1篇潘红芹
  • 1篇詹小艳
  • 1篇饶文波
  • 1篇徐戈
  • 1篇孙业君
  • 1篇王琼
  • 1篇霍祝青
  • 1篇冯志生
  • 1篇缪发军
  • 1篇郑江蓉
  • 1篇曹建玲
  • 1篇张贵霞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强震空间分布可能与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本文建立了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Maxwell模型,并尝试采用剪切波分裂参数为新的约束条件,对区域地壳运动场和应力应变场进行了模拟,探讨地壳介质不均匀性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动力源控制了华北地区整体的地壳运动方式,地壳介质的横向、纵向不均匀性则影响了区域的变形特征.华北地区东西两部分的地震活动差异主要受到地壳介质横向差异的影响:华北地区东部介质较软,弹性应变能积累较大,地震活动频繁;鄂尔多斯地壳介质相对较硬,弹性应变能积累相对较小,地震活动水平低.
吴晶王辉曹建玲高原王琼
关键词:地震活动数值模拟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影响
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强震空间分布可能与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本文建立了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Maxwell模型,并尝试采用剪切波分裂参数为新的约束条件,对区域地壳运动场和应力应变场进行了模拟,探...
吴晶王辉曹建玲高原王琼
关键词:地震活动数值模拟地壳各向异性
文献传递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江苏及邻区构造应力特征
江苏及邻区(116°E~123°E,30°N~36°N)跨中国大陆3个地质构造单元(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本文采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8年)共10年的观测资料,使用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
吴晶高原石玉涛赵霞李金良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偏振方向应力
文献传递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江苏及邻区构造应力特征被引量:23
2010年
江苏及邻区(116°E~123°E,30°N~36°N)跨中国大陆3个地质构造单元(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本文采用江苏区域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8年)共10年的观测资料,使用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获取研究区域内共11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背景应力环境并非来自单一的某个一级构造单元,而是受到3个地质构造单元的共同约束.研究区域西南部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板桥—南渡断裂、茅山东侧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特征.研究区域东南部应力环境空间分布特征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地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W方向,而长江以南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方向.据此推断,长江以南可能存在近E-W方向的活动构造,长江可能是两个具有不同应力特征活动构造的边界.
吴晶高原石玉涛赵霞李金良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偏振方向应力
江苏及周缘地区地震精定位与构造意义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江苏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江苏及邻区地震事件(1990—2009年)重新定位,共获取1020个定位结果,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向0.43 km,垂直向0.53 km。精定位后约94%的地震事件震源深度分布在5—20 km范围内,平均震源深度为12.3 km。震源深度自东向西,从海域向陆域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根据构造背景和断裂带分布的不同,分区讨论不同构造部位震源深度分布的特征与差异:沿郯庐断裂带(A)、中东部大陆边缘地区(B)以及苏南茅东断裂带地区(C),震源深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其中C区的α、β、D值最高,分别为0.47、0.66、21 km。此外,精定位结果显示,发生在常熟一张家港地区的小震群,其震源深度自浅至深连续分布,深度区间为5—30 km。
王俊吴晶孙业君詹小艳缪发军霍祝青徐戈郑江蓉
关键词:震源地质构造
Sr、He同位素指示河西走廊中西部地震活动性被引量:1
2009年
河西走廊地处青藏活动地块东北部边缘,为祁连山地震构造带和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以上的破坏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河西地震带是否会发生中强震是一个较受关注的问题。文中分析了河西走廊张掖、武威、酒泉盆地地下水中的Sr、He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这3个地区的地下水经历了3种不同的循环路径,不是源自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的地表径流,而是祁连山降水在出山前下渗深大断裂后的补给。这表明河西走廊盆地内的断裂带现今活动性仍然很强,玉门、高台、民乐、永昌等位于断裂带交汇处或附近的区域未来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对这些地区地下水的实时监测。
赵霞张贵霞潘红芹吴晶饶文波
关键词:河西走廊地下水地震活动性
基于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分析江苏及邻区构造应力特征
研究区域(116°-123°E,30°-36°E)位于中国大陆三个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区域,分别为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该区在行政划分上,称为江苏及邻区,地处中国东部。由于该区地震活动性较中国西部、北部偏弱,有关...
吴晶高原冯志生石玉涛赵霞李金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