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0-215)

作品数:9 被引量:192H指数:5
相关作者:胡小刚郝晓光邱泽华张宝红宋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地震
  • 3篇震前
  • 3篇大地震
  • 2篇短临
  • 2篇台风
  • 2篇汶川大地震
  • 1篇地磁
  • 1篇地磁效应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兆
  • 1篇短临异常
  • 1篇短临预报
  • 1篇前兆
  • 1篇强台风
  • 1篇强震
  • 1篇倾斜仪
  • 1篇扰动影响
  • 1篇重力仪
  • 1篇钻孔
  • 1篇钻孔应变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6篇郝晓光
  • 6篇胡小刚
  • 2篇邱泽华
  • 1篇赵斌
  • 1篇方剑
  • 1篇唐磊
  • 1篇刘根友
  • 1篇宋茉
  • 1篇滕云田
  • 1篇陈志遥
  • 1篇吕品姬
  • 1篇谭凯
  • 1篇张宝红
  • 1篇刘成恕
  • 1篇吴琼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强台风对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影响的分析被引量:43
2009年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国家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在此期间中国南海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LingLing(玲玲).本文针对这两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震前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陆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近海台风可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而远离大陆海岸位于深水海域上空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地脉动变化.台风LingLing的路径距离中国海岸最近处仅有约700 km,而台风Rammasun距离中国大陆海岸最近处却达1 300 km.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路径和强度类似于LingLing的台风在中国内陆可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中国内陆和沿海许多地震台记录到的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源于LingLing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新疆的地震台记录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路径和强度类似于Rammasun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内陆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完全源于台风Rammasun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小.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胡小刚郝晓光
关键词:台风小波分析
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被引量:80
2010年
汶川地震前一年多开始,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的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异常应变变化.这种异常变化以短周期(数分钟至数小时)的"毛刺"形态为特征.在全国100多个钻孔应变台中,姑咱台距震中最近,也只有该台记录到这种异常变化.该台钻孔应变观测的良好的自检结果,说明了观测应变变化的可靠性.这种持续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季节变化明显不同步,不是环境干扰因素造成的.异常变化与长期趋势变化以及同震阶跃变化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这种异常应该是构造运动的表现.超限率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主震前逐渐增大,震时特别剧烈,震后逐渐衰减,显示了与该地震相当密切的相关性.这种变化的机制可能是当地附近的小尺度岩石破裂.2008年2月27日康定Ms4.5地震造成最大的典型"毛刺".小波分解结果表明:主震前,比较长周期的异常成分出现得比较晚,这是破裂尺度在增大的表现.姑咱台的观测应变变化与唐山地震前观测到的应力变化有相似之处。
邱泽华张宝红池顺良唐磊宋茉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前兆
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被引量:56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8.1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国家测震台网的40台宽频带地震仪在5月7日-5月13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前有明显的短临异常:各台站在大地震发生前1-3天内不同程度检测到了低频异常颤动,颤动振幅逐渐增大,一直持续到大地震发生,信号周期范围为2-10 s.重力仪和倾斜仪也观测到了这类颤动信号.汶川大地震前的异常颤动信号几乎遍布中国大陆,但在西部较弱,东南部较强,尤其在华南地块靠近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处颤动信号很强.因此我们的初步推测是:异常颤动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地震爆发前华南地块可能开始了慢滑移,滑移时的摩擦产生低频颤动.
胡小刚郝晓光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重力仪倾斜仪
强震短临预报研究战略思想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正当科学界对强震短临预报研究一筹莫展的时候,大自然送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某些强震在发生前数十小时出现的"震前扰动"现象.本文依据"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Lacoste-ET重力仪观测发现汶川大地震前约48小时的"震前扰动"现象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分析了地震预报反对派代表人物Geller所谓"地震是自组织临界状态"的论点,讨论了有关强震的"地点问题"和"时间问题"、以及强震短临预报研究的战略思想.
郝晓光胡小刚
关键词:强震短临预报
2009年3月19日M_w7.6级汤加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被引量:14
2009年
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作者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重力仪资料中发现了震前约48小时的"重力扰动"现象、并在随后对全国数十个台站宽带地震仪资料的分析中得到了证实, 2009年3月19日,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爆发了M_w7.6级(里氏7.9级)大地震,宽带地震仪资料中再次出现了显著的、信号周期为4-8秒的"震前扰动"现象:从大地震前约16天的3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
胡小刚郝晓光
中国分量钻孔地应力-应变观测发展重要事件回顾被引量:26
2010年
中国的钻孔应力相对观测是在李四光的倡导下开始的,目的是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早期的钻孔应力观测(电感法)试图直接观测应力变化,在与弹性力学理论的结合上存在矛盾,即理论上需要观测的是位移,实际上用的压磁传感器是观测力的。1977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发生的变革,为后来四分量应变观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们努力协调传感器与观测原理的矛盾的过程中,应力仪和应变仪的概念发生了混淆。地应力不能测量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邱泽华
关键词:钻孔应变观测
汶川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
赵斌吕品姬陈志遥李正媛谭凯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模拟计算
莲花等三台风的地磁效应与“第三类脉动”有关吗?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的噪声水平曲线提取算法,研究了国内地磁台站记录到的莲花、莫拉克和茉莉等台风的地磁效应数据.结果表明:Z分量特征频率为0.05~0.2 Hz的IMF信号噪声水平曲线在时间上稳定反应了台风活动性,而值得注意的是,台风主要影响较远距离地磁台站相对记录的噪声水平曲线.这种"远大近小"的地磁效应模式,可能与作者最近提出的关于"第三类脉动"的猜测有关.
吴琼胡小刚郝晓光滕云田
关键词:台风地磁效应经验模态分解
卫星重力测量与全球物质平衡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介绍卫星重力场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讨论"地球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重力学机制"在"全球物质平衡问题"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郝晓光方剑刘根友胡小刚刘成恕
关键词:卫星重力测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