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601)

作品数:30 被引量:1,706H指数:19
相关作者:张旗王二七金惟俊李承东贾秀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5篇花岗岩
  • 8篇地球化
  • 8篇地球化学
  • 5篇地壳
  • 5篇新生代
  • 5篇岩浆
  • 5篇青藏高原
  • 4篇玄武岩
  • 4篇青藏
  • 3篇地质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同碰撞
  • 3篇走滑
  • 3篇晚新生代
  • 3篇南堡凹陷
  • 3篇埃达克岩
  • 3篇凹陷
  • 3篇达克
  • 3篇值模拟
  • 2篇地壳厚度

机构

  • 35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南京大学
  • 7篇天津地质矿产...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香港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德国Tueb...
  • 1篇天津华北地质...

作者

  • 17篇张旗
  • 11篇李承东
  • 8篇王二七
  • 8篇潘国强
  • 7篇金惟俊
  • 6篇林舸
  • 6篇王刚
  • 6篇贾秀勤
  • 5篇樊春
  • 5篇王焰
  • 4篇张德圣
  • 4篇周叶
  • 4篇刘士林
  • 4篇龚发雄
  • 3篇石许华
  • 3篇王元龙
  • 2篇许继峰
  • 2篇王世锋
  • 1篇高永丰
  • 1篇戴霜

传媒

  • 9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通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地质找矿论丛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09
  • 10篇2008
  • 6篇2007
  • 1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被引量:110
2008年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无所谓壳幔混合源,因此,壳源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流行的花岗岩源岩组分混合计算的方法缺少理论依据,可变的因素太多,计算的结果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作者指出,对花岗岩来说第1位重要的是源区特征,它决定了花岗岩的基本面貌;其次是部分熔融程度、压力、温度和挥发分加入的情况;岩浆混合的意义可能是第3位的;而结晶分离作用可能是没有地位的。文中按照 Nd-Sr 同位素比值将花岗岩大致分为3个源区:即 B、C 和 BC 源区。B 源主要由洋壳组成,C 源主要由陆壳组成,BC 源是二者的过渡。BC 源区的组成很复杂,可能包括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中基性岩浆岩,也可能是基性岩混染了陆壳物质的产物。B 源与 BC 源可能与地幔亏损程度有关,B 源来自强烈亏损的地慢,一部分 BC 源可能源于大陆下的富集地幔。文中还概略地讨论了中国各地花岗岩复杂的源区情况,指出中国花岗岩具区域性分布的特点说明花岗岩主要受源岩的制约。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
关键词:花岗岩源岩下地壳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李承东
关键词:地壳厚度花岗岩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
关键词:花岗岩源岩下地壳
文献传递
埃达克岩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文中回顾了中国埃达克岩研究的进展,讨论了中国埃达克岩文献为什么多的原因,归纳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埃达克岩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中国埃达克岩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是现阶段国际埃达克...
张旗
关键词:埃达克岩
文献传递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被引量:163
2007年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人认为,利用地球化学标志可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勿庸置疑,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方法是仿效玄武岩提出来的。因此,本文从回顾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开始,详细剖析了Pearce et al(1984b)和Barbalin(1999)关于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花岗岩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反映的是花岗岩源区的性质和构造环境,而非花岗岩形成时的构造环境。本文按照全球花岗岩的分布将花岗岩分为产于大洋及其边缘(海岸)的、产于板块边缘和陆内与碰撞有关的和产于陆块内部的三类花岗岩。(1)产于大洋及其边缘(海岸)的花岗岩源于洋壳类型的玄武岩(MORB、IAT、OIB等),花岗岩具明显的地幔印记ε_(Nd)(t)同位素比值高,Sr同位素比值低),大体可以用现有的判别图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2)与碰撞作用有关的花岗岩大多分布在陆块边缘,同碰撞和后碰撞指的是构造(变形)事件,与板块构造环境(洋脊、岛弧、洋岛、裂谷等)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区分同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不能单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标志,也不能单靠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而应当从岩石组合和岩石性质两方面入手:碰撞有利于形成埃达克岩和(具低Sr低Yb特征的)淡色花岗岩;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形成非常低Sr高Yb的A型花岗岩。(3)产于陆块内部的花岗岩其形成主要与地幔来源的热有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源岩及形成时的深度,与地表浅层构造作用和事件无关。研究表明,地球上只有大约10%的花岗岩可以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20%左右的花岗岩需要研究它们与构造事件的关系(同碰撞或后碰撞),而约70%的产于陆壳上的花岗岩,既无从考虑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也无需研究其与构造事件的关系。�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
关键词:花岗岩玄武岩构造环境同碰撞碰撞后
滇西哀牢山-点苍山形成的构造和地貌过程被引量:45
2006年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伴随着剥蚀,成因是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运动;第2阶段发生在20.10百万年,以区域性侵蚀为特征,山体的大部分与周边地体同时被夷平;第3阶段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13-9百万年),以区域性隆升和河流快速下切为特征,差异性的侵蚀导致山体雏形的形成;第4阶段始于晚新生代(5百万年),以差异性隆升为特征,其中,点苍山的隆升是构造成因,而哀牢山山体的形成可能与红河的下切相辅相成,有限的隆升是地壳发生均衡反弹造成的。
王二七樊春王刚石许华陈良忠陈智樑
关键词:走滑正断层隆升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被引量:103
2006年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1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Ma)、2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3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组合(53~42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5^+7.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P,Ti,U,Th,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0.7060)、高εNd(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170~60Ma,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Ma),并导致�
侯增谦莫宣学高永丰杨志明董国臣丁林
关键词: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岩石地球化学青藏高原
高黎贡山脉南部的晚新生代构造-重力垮塌及其成因被引量:21
2006年
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脉构成青藏高原东南边界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000m以上,山脉南部高度突然下降到海拔2000m左右,线性延伸的山体变为平缓起伏的面状高地。野外工作发现,这一地貌突变是由于伸展变形和重力垮塌造成的。晚新生代以来高黎贡山脉中段和南段东西两侧均发育伸展构造,其中分隔盆地与山脉地貌单元的主要正断层被称为高黎贡山脉东坡和西坡主边界正断层,它们控制了山脉两侧盆地沉积及腾冲地块内部的火山喷发作用,造成山脉与盆地的地势差距、山体的构造剥蚀以及水系的下切。高黎贡山脉及其西侧的腾冲地块构成青藏高原周边唯一的伸展边界。这些伸展构造是畹町、瑞丽、梁河等左行走滑断裂的尾端转换构造。畹町断裂的左行走滑运动将上部地壳物质向东、向西拉开,使得高黎贡山脉南部发生构造重力垮塌变形,形成三角形的构造窗,暴露出由变质结晶岩系构成的保山地块基底。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表明,大约距今14Ma开始的构造-重力垮塌去顶作用首先发生在山脉南部,并逐渐向北发展,高黎贡山脉中部在距今8~5Ma进入伸展构造的强烈活动期。
王刚万景林王二七
关键词:裂变径迹
埃达克岩的多样性被引量:93
2004年
埃达克岩具有多样性,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①典型的埃达克岩(adakite),源于贫K的拉斑玄武岩,大多是由俯冲板片熔融形成的;②高镁埃达克岩(highMgadakite,HMA),以富Mg#和Cr、Ni为特征;③TTG岩套,不同于典型的adakite,太古宙的TTG更富Si和贫Mg;④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high-Kcalc-alkalineadakite,HKCAA),以富K和贫Mg、Cr、Ni为特征;⑤高钾和镁的埃达克岩(highKandMgadakite,HKMA);⑥钾质埃达克岩(SuperKadakite,SKA)。研究表明,只要达到形成埃达克岩所需要的高压条件,有足够的热源使源区物质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即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而埃达克岩的多样性则是由于构造环境的差异(消减带或下地壳)、源岩性质的差异(基性岩或酸性岩)、压力的差异(地壳厚度的大小)以及围岩的差异(与地幔或地壳发生混合作用)造成的。
张旗许继峰王焰肖龙刘红涛王元龙
关键词:埃达克岩多样性TTG
挤压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及其成因——以滇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为例被引量:19
2005年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发生张扭性运动,沿断裂出现众多的第四纪伸展和拉分盆地,这反映出滇中高原在晚新生代处于近EW向的伸展环境。力学分析与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暗示有一种尚未被揭示的伸展变形机制。文中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论证了晚新生代滇中背形构造的存在,揭示出是背形构造的应力分布状态导致了滇中高原上部地壳EW向伸展的发生,从而使得小江断裂发生分裂并伴随伸展构造的发育。
王刚王二七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挤压造山带晚新生代川滇地块拉分盆地小江断裂断裂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