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GL092)
- 作品数:27 被引量:378H指数:11
- 相关作者:柯新利马才学黄翔丁璐郑伟伟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STIRPAT模型的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研究——以武汉市城乡结合部为例被引量:10
- 2018年
- 以武汉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STIRPAT随机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农药化肥施用差异。结果发现:(1)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2)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农药化肥施用影响因子不同:纯农户农药化肥施用强度主要与收入构成相关,一兼农户农药化肥施用强度主要与耕地规模相关,二兼农户农药化肥施用强度与非农活动程度、耕地规模、农户收入构成相关;(3)相比不分类型的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能深入客观揭示地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实现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 马才学金莹柯新利朱凤凯李红艳马艳春
- 关键词:农户城乡结合部
- 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DP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对农地利用强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量对农地利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密度对农地利用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前阶段对农地利用强度有抑制作用。
- 柯新利祁凌云黄翔
- 关键词:城镇化农地利用耕地面积人均GDP粮食安全
- 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耕地优化布局——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8
- 2013年
- 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依托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结果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据此开展武汉城市圈耕地空间优化布局。结果表明:①通过将耕地适宜性和耕地非农化压力内化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可以依托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自然和经济耦合约束下耕地空间优化布局;②由于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耕地空间优化布局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释放,并且能实现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的协调。
- 柯新利马才学
- 关键词:耕地保护武汉城市圈
- 基于PCA的耕地功能冲突与协同识别--以湖北省为例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以湖北省为例,识别耕地功能之间的冲突与协同关系及各耕地功能的强弱,为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决策信息。[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识别论证。[结果](1)湖北省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最强,生态安全维护功能次之,就业保障功能最弱;(2)湖北省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和就业保障功能之间、耕地的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之间、耕地的就业保障功能、家庭经济贡献功能和国民经济贡献功能之间存在协同关系;(3)湖北省耕地的社会安定维护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束与家庭经济贡献和国民经济贡献功能束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关系。[结论]PCA法不仅可以表达各耕地功能的强弱,更能直观表达耕地功能间的冲突与协同关系以及冲突与协同的程度,为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及决策支持。
- 柯新利马艳春宋小青宋小青刘世超金莹
- 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倒U型曲线检验:武汉市的实证被引量:16
- 2016年
- 研究目的: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检验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是否呈倒U型曲线,为缓解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脱钩分析,低通滤波。研究结果:(1)武汉市耕地占用与非农GDP之间的脱钩关系呈现出"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变化,脱钩弹性值波动曲线符合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2)根据脱钩弹性值波动变化曲线,可以将统计期划分为4个阶段:1992—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9年和2010—2013年,且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倒U型曲线,当前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位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通过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可以使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维持为强脱钩。
- 孔星河梅昀柯新利
- 关键词:土地经济耕地占用经济增长脱钩分析倒U型曲线
- 基于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20
- 2014年
- 从武汉城市圈全局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案例区内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的人口总量结合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测算得到武汉城市圈耕地需求总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进而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为基于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能满足武汉城市圈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同时也兼顾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资源区域间优化配置须同时考虑全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 柯新利孟芬马才学
- 关键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武汉城市圈
- 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8
- 2018年
-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导致生态用地加速流失造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SCAPE模型设定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进而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科学认识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武汉市2020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位于武汉市东北地区的低水源涵养区分布范围明显增多,高水源涵养区分布明显较少;(2)在水源涵养总量方面,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为4.33×10~8 m^3,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为4.58×10~8m^3,两者差异显著。(3)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中草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1.06×10~8m^3,1.27×10~8 m^3。其中林地水源涵养量最高,水体、草地次之。
- 柯新利普鹍鹏杨柏寒郑伟伟
- 关键词:耕地保护水源涵养
- 粮食产量对耕地数量敏感度的时空差异及政策启示
- 2018年
- 利用1990—2014年耕地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构建粮耕敏感度反映粮食产量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响应关系,探索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时空差异,为优化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制定合理的耕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全国耕地总数量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程度存在阶段性差异,我国的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程度的变化经历了剧烈-平稳-剧烈的过程;各省(市、区)耕地数量对粮食产量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平均粮耕敏感度分别为2.52、-5.96、0.81。(2)耕地数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省(市、区)之间存在区域差异性。1990—1995年,我国粮耕敏感度区域差异较小;1996—2000年、2001—2005年东部地区粮食产量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敏感度普遍提高,各省(市、区)之间的粮耕敏感度差异加大;2006—2010年我国粮耕敏感度区域差异明显变小;2011—2014年,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更加多元化。
- 柯新利唐兰萍廖平凡
- 关键词:耕地数量粮食产量
- 基于案例推理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以重庆市为例被引量:4
- 2018年
-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是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基础。传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大多遵循趋势外推思路,忽略了城市发展阶段性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差异。运用案例推理研究方法,采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用地及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因素构建案例库,预测了重庆市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结果显示:运用案例推理方法预测重庆市建设用地,其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08%,平均绝对误差和误差均方根分别为25.77和30.28;近期2020年和远期2030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分别为1653.03平方公里和2334.24平方公里。
- 郑伟伟柯新利
-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
- 中国耕地非农化压力时空格局的演变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社会经济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导致耕地非农化压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开展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并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4个方面构建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继而计算1990~2014年中国31省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中国耕地非农化压力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理梯度,总体上呈现从东到西依次递减的态势。(2)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不同地区各省份之间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变化呈现多元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浙江、江苏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处于上升阶段,上海、福建的压力指数变化趋势逐渐趋稳,广东的压力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指数趋稳,陕西、湖北以及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省份的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西部沿边3省(云南、西藏、新疆)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呈现了一致的下降趋势。(3)从时空格局结合来看,耕地非农化压力不同的省份其变化趋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在耕地非农化压力较大的地区,耕地非农化经历了从制度驱动向发展推动的阶段,经济增长的倒"U"型轨迹明显,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逐渐脱钩。在耕地非农化压力居中或较小的地区,产业发展滞后,土地比较收益较低,耕地的社会保障作用、生态作用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加了部分省份的耕地非农化压力。
- 马才学温槟荧郑伟伟柯新利
- 关键词:熵值法耕地非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