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8504)

作品数:34 被引量:332H指数:12
相关作者:杨修群王雪梅房佳蓓汤剑平林文实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降水
  • 9篇城市
  • 7篇城市化
  • 6篇夏季
  • 6篇城市群
  • 5篇长江
  • 5篇长江三角
  • 5篇长江三角洲
  • 4篇热带
  • 4篇WRF模式
  • 4篇长江三角洲城...
  • 4篇长江三角洲城...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天气学
  • 3篇气象
  • 3篇珠三角
  • 3篇夏季降水
  • 3篇降水机制
  • 3篇厄尔尼诺
  • 3篇WRF

机构

  • 16篇南京大学
  • 14篇中山大学
  • 4篇解放军理工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州市环境保...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华...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南京军区气象...
  • 1篇广东省环境监...
  • 1篇广东省环境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杨修群
  • 8篇王雪梅
  • 5篇房佳蓓
  • 4篇任雪娟
  • 4篇敖翔宇
  • 4篇胡海波
  • 4篇汤剑平
  • 4篇林文实
  • 4篇张媛
  • 3篇王志铭
  • 2篇吴志勇
  • 2篇李江南
  • 2篇龙晓娟
  • 2篇洪晓媛
  • 2篇孙旭光
  • 2篇朱圣洁
  • 2篇谢倩
  • 2篇徐良韬
  • 2篇董汉英
  • 2篇李园

传媒

  • 8篇气象科学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Advanc...
  • 2篇Journa...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9篇2012
  • 13篇2011
  • 1篇201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化对广州降水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5
2011年
利用1959—2009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广州51 a来降水的变化规律。发现城郊增城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大暴雨降水日数有所增加;广州年降水总量总体呈波动变化,1991年以来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增率为10.5 mm/a。而从降水等级日数和降水负荷上分析发现,1982年以来,广州年降水日数有下降的趋势,减少率为7.2 d/10a;而1991年以来,广州大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负荷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大雨降水日数增长率为2.8 d/10a,暴雨降水负荷增长率为2.4%/10a;城市化造成了广州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年强降水日数增加,相比1960—1979年,分别增加了6%、11%和23%;相对于城市化之前,从1991年开始,城市化过程使得广州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明显,城市化对广州城市降水增加的贡献率为44.7%。
廖镜彪王雪梅李玉欣夏北成
关键词:城市化降水日数
珠三角地区近38年冬半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干旱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根据1970-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滑动平均、EOF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场角度分析其干旱成因。结论显示:珠三角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变化分布具有很高的同步性以及明显的6~7年周期变化特征,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冬半年降水量可能仍继续偏少;从大气环流场来看,极涡偏弱,欧洲槽偏强,巴尔喀什湖附近高压脊偏强,冷空气活跃,而中纬度西风带扰动不足,南支槽活动偏弱,冷暖空气对峙少,是造成珠三角地区冬半年干旱的主要原因。
朱铁才林文实叶坤辉徐良韬
关键词:干旱成因
中国东部城市化与地面非均匀增暖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1979~2008年中国东部312个站点均一化调整后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滑动空间距平方法,对冬夏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非均匀性进行检测,并分析了城市化对地面增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和冬季的增温高值中心分别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夏季的增暖主要是由夏季最高气温的增加所导致,城市增温率为0.132~0.250℃/10a,增温贡献率为36%~68%;京津冀地区冬季的增暖主要是由冬季最低气温的增加所导致,城市增温率为0.102~0.214℃/10a,增温贡献率为12%~24%.城市群增暖的时空差异可能与区域气候背景及人为热排放的变化有关.
吴凯杨修群
关键词:城市化地面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降水影响机制的模拟研究
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M的中尺度模式WRF,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夏季城市化效应进行了5年(2003-2007)高分辨数值模拟。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无城市的对比试验,试图寻找城市化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影响...
敖翔宇任雪娟汤剑平杨修群
关键词:WRF模式城市化降水机制
厄尔尼诺衰亡年间南亚夏季风在印度洋对西北太平洋遥强迫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已有的大量研究给出了印度洋增暖的气候效应,特别是对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的影响.本文利用观测数据和耦合数值模式进一步分析了厄尔尼诺衰亡年印度洋增暖的气候效应,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之间的遥强迫形成条件,提出印度洋背景风场的季节性转换对印度洋增暖效应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只有在有利的背景风场下,即南亚夏季季风完全爆发时,才更有利于印度洋增暖效应的充分体现.可能是由于Kelvin波-Ekman辐散机制,在北印度洋异常增暖所导致的大气热源异常的东侧低层大气中产生了明显的东风异常,这一东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产生遥强迫,使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异常加强并维持到厄尔尼诺衰亡年夏季.这对于东亚夏季季风的年变率机制研究及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胡海波洪晓媛张媛杨修群JIE He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降水影响机制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M的中尺度模式WRF,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夏季城市化效应进行了5 a(2003-2007年)高分辨数值模拟,并作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无城市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及其邻近地区,夏季近地层水汽混合比呈明显减少趋势,而850~ 700 hPa层的水汽混合比有所增大.通过对比有与无城市各等级降水日所对应的2m水汽混合比,得出小雨降水日对应的2m水汽混合比差异与总降水日对应的差异最为接近.通过分析环流场、散度场和垂直速度场发现,水汽混合比的垂直变化是由于城市群的存在使得近地层辐合、850~700 hPa层辐散的配置增强,以及在城市群上空增强了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增强城区对流活动,水汽的垂直输送也更为活跃,由此可能导致对流性降水的增加.
敖翔宇任雪娟汤剑平杨修群
关键词:城市化WRF降水机制
珠三角一次暖区强降水过程湿位涡的演变特征被引量:18
2011年
首先利用常规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次暖区强降水的天气背景,再借助于高时空分辨率的WRF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等压面湿位涡在强降水过程中的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高层高值MPV1和低层低值MPV1、低层高值MPV2的配置区,本次暴雨高层高值MPV1扰动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低层低值MPV1扰动来自西南方向,而低层高值MPV2来自正南方向。低层低值MPV1扰动是造成对流不稳定的直接原因。经向风垂直切变加大导致低层MPV2高值发展,斜压性增强,暖湿气流活跃。MPV的配置有利于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暖区强降水。湿位涡综合了动力场、热力场的演变特征,可有效地揭示这次暖区强降水发生发展的过程。
叶爱芬李江南徐永辉伍志方何如意蔡榕硕
关键词:天气学暴雨湿位涡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6月气候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高分辨率的美国中尺度气象非静力模式MM5来模拟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月气候要素的影响,最高分辨率为3 km。模拟时间段为2005年6月。结果分析表明:模拟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与实际观测资料符合较好。城市扩展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在城市区域月平均地面温度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在城市扩张和郊区土地利用改变以后,广州、佛山、江门等城市区域降水增加,而东莞、珠海和深圳部分城市区域降水减少。
杜东升林文实李江南杨大勇叶晓阳
关键词:城市热岛土地利用变化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被引量:22
2013年
利用近50年华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海洋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华南前汛期降水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型是一个类似于ENSO的西太平洋暖池模态,即显著海温异常区域位于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120°E—180°E,20°S—20°N)前期冬季海温异常同华南前汛期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是具有预报意义的海温关键区.该关键区海温异常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可能物理过程是:当前期冬季暖池异常偏暖时,菲律宾周围地区对流活动加强,导致Walker环流及东亚太平洋中低纬局地Hadley环流增强;该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使前汛期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脊线位置偏北,同时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北退.随着Hadley环流上升支的增强,东亚副热带地区下沉运动也增强了,华南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而且由于副高的增强,经过其北侧向华南地区的西南水汽输送辐合也减弱了,因此前汛期降水偏少.冷海温年的情形则相反,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多.近50年来华南前汛期降水总体呈现趋势性减少正是由于前冬西太平洋暖池趋势性增暖所致.
强学民杨修群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西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异常
广州人为热初步估算及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5
2011年
考虑了工业、交通和生活三种人为热排放源,利用广州市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量、汽车保有量、主干道车流量等数据,估算出广州人为热日变化排放通量,全天平均排放通量41.1 W.m-2,最大排放通量出现在11时,为72.3 W.m-2,其中工业排放占总排放量68.6%。利用耦合到WRF中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WRF/UCM),对人为热作用进行敏感性试验,包括无人为热、无日变化人为热、有日变化人为热、人为热排放通量翻倍四种方案。结果显示,方案之间冠层感热通量的差异与人为热设置的差异大致相等。试验方案之间冠层内气温差异较小,单倍人为热与双倍人为热的最大差值约只有0.2℃。另外,人为热使湍流得到发展,双倍人为热比单倍人为热湍流动能增加约0.1~0.4 m2.s-2。且人为热对白天城市边界层湍涡有增强作用,添加单倍人为热后使气流垂直速度最大增加可达0.1 m.s-1,使垂直混合加强。有日变化的人为热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在中午时最大,单倍人为热的平均贡献率15.9%,双倍人为热为22.8%;而无日变化的人为热在凌晨时贡献最大,平均贡献率14.9%。
王志铭王雪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