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863)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丁丽雪黄圭成夏金龙柯于富金尚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同位素
  • 4篇锆石
  • 3篇锆石U-PB...
  • 2篇早白垩世
  • 2篇白垩世
  • 2篇HF同位素
  • 2篇成矿
  • 2篇达克
  • 1篇东南
  • 1篇岩浆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伸展
  • 1篇岩体
  • 1篇岩体锆石
  • 1篇扬子陆块
  • 1篇闪长岩
  • 1篇同位素年龄
  • 1篇同位素特征
  • 1篇同位素证据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湖北省鄂东南...

作者

  • 4篇黄圭成
  • 4篇丁丽雪
  • 3篇夏金龙
  • 1篇金尚刚
  • 1篇柯于富

传媒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鄂东南地区龙角山矽卡岩型Cu-W(Mo)矿床成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证据
<正>龙角山铜钨(钼)矿床是鄂东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迄今,该矿床在成岩成矿年代学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
丁丽雪黄圭成夏金龙
关键词:埃达克质岩
文献传递
鄂东南地区古家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对岩浆源区的指示被引量:6
2013年
对扬子陆块鄂东南地区古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CL显微结构分析和LA-(MC)-ICP-MS法U-Pb年龄测定及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锆石为岩浆锆石,其晶体内部多包裹有经历变质重结晶程度不同的继承锆石。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5.4±1 Ma(MSWD=1.5),表明古家山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岩浆锆石εHf(t)值为-4.33^-17.41,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70~2294 Ma。继承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1746~2959 Ma,以古元古代为主;εHf(t)值为-18.2~2.65,表明该地区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物质再循环。综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岩石化学、锆石微区原位分析结果,古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为壳源花岗岩,其源区为古元古代基底。对古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体的研究表明鄂东南地区确切存在太古宙-元古代基底,为研究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基底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线索。
夏金龙黄圭成丁丽雪吴昌雄祝敬明金尚刚
关键词:继承锆石鄂东南扬子陆块
鄂东南地区铜绿山岩体的侵入期次和物源: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被引量:22
2013年
铜绿山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其次是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对岩石中的锆石进行微区原位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该岩体至少有三次以上的侵入活动,分别为150 Ma、145 Ma和140 Ma,从西到东、由深到浅侧向迁移侵位,分别形成鸡冠嘴矿区深部的石英闪长岩和Ⅶ号铜金矿体,鸡冠嘴矿区较浅部的闪长岩和Ⅰ、Ⅱ、Ⅲ号等铜金矿体,铜绿山矿区及其周边的石英正长闪长玢岩和铜绿山、鲤泥湖、桃花嘴等铁铜矿床.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等信息显示,岩体的源区物质为混含有少量亏损地幔成分的古元古代(约1730Ma)下地壳物质,并有中元古代晚期(1100~1200Ma)和新元古代(800Ma)地壳物质的加入.不同类型岩石的物源组成有明显差别,并形成不同的矿床.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形成铜金矿床,可能与其岩浆源区物质含有地幔成分有关.在继承锆石中获得新太古代、中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五组年龄数据,与宜昌崆岭群TTG片麻岩,京山、宁乡、镇远煌斑岩筒,宜昌莲沱砂岩、石门渫水河组(莲沱组)凝灰岩中的锆石年龄可以对比,表明鄂东南地区与扬子陆块其他地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基本一致,深部同样存在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基底.
黄圭成夏金龙丁丽雪金尚刚柯于富吴昌雄祝敬明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
鄂东南地区龙角山—付家山斑岩体成因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被引量:18
2014年
龙角山铜钨矿床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及辉钼矿Re-Os法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44±1Ma,成矿作用发生于144.7±2.9Ma,成岩成矿作用近于同时发生,均为早白垩世。这意味着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斑岩的演化存在密切联系。龙角山—付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Al2O3(14.99%~16.16%)、Sr(751×10-6~1382×10-6)含量和Sr/Y(65~99)、La/Yb(40~48)比值,以及低Y(12×10-6~15×10-6)、Yb(0.93×10-6~1.23×10-6)含量,与典型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全岩(87Sr/86Sr)i值为0.70603,εNd(t)值为-5.1,锆石εHf(t)值介于-0.5^-4.8之间。元素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一致表明龙角山—付家山花岗闪长斑岩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可能伴随着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此外,与铜山口成矿斑岩体相比,龙角山—付家山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低的氧逸度,这很可能是导致两斑岩体在矿化类型上(前者以铜钼矿化为主,后者以铜钨矿化为主)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丁丽雪黄圭成夏金龙
关键词:早白垩世埃达克岩RE-OS同位素年龄锆石U-PB年龄
鄂东南地区姜桥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7
2013年
鄂东南矿集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最西端。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区内的含矿岩体(尤其是大岩体)已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不含矿岩体的研究还很薄弱。位于灵乡与殷祖岩体之间的姜桥岩体,是鄂东南地区众多小岩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其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姜桥花岗闪长岩侵位于144±1Ma,属于早白垩世产物。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除了具有明显生长环带的岩浆锆石以外,样品中还存在少量具有古老核的继承锆石。岩浆锆石的εHf(t)值均为较低的负值,介于-9·1^-14·6之间。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77~2·11Ga,与部分继承锆石的U-Pb年龄一致,表明姜桥花岗闪长岩可能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的陆壳物质。继承锆石的εHf(t)值介于-0·6^-14·6之间,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00~3·60Ga,暗示研究区内可能存在古太古代的基底。综合前人资料,认为姜桥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与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有关,是区域构造体制大转折初期的产物。
丁丽雪黄圭成夏金龙吴昌雄祝敬明金尚刚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