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2010Z0303)
- 作品数:6 被引量:54H指数:6
- 相关作者:贾晓斌萧伟郁丹红刘丹孙娥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药效学筛选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筛选药理作用与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药理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的主成分的组合,从而确定能够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配伍形式。方法:根据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结合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从心电图(J点的变化)、酶学指标(SOD,MDA,CK,LDH)以及病理学(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3个方面比较丹参二萜醌组分、主成分A组合以及主成分B组合的药理作用,从中筛选出能够代表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配伍形式。结果:丹参二萜醌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在各方面的药理作用相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二萜醌组分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相当,因此,初步认为主成分B组中4个成分能够作为丹参二萜醌组分的代表性成分。
- 郁丹红贾晓斌宋捷施亚琴萧伟
- 关键词:心肌缺血
- 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释药特性评价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建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释药特性评价方法。方法: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测定各释药单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HPLC评价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单个释药单元以及形成多元释药系统后的体外释药特性,同时评价各释药单元体外释放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的葛根黄酮微丸、丹酚酸微丸、川芎酚酸微丸、丹参酮微丸4种释药单元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HPLC测定多元释药系统的各释药特性表明各单元无相互影响。结论:可利用HPLC测定的单一指标成分来表示组分的释放,初步构建的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改善了难溶性组分的溶出,整体上表现出速释和缓释结合的特征,符合设计的要求。
- 郁丹红黄洋贾晓斌朱静刘丹萧伟
- 关键词:释药特性中药组分
-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被引量:14
- 2012年
-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中药制剂研究新模式,并以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为例进行阐述,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 孙娥贾晓斌黄洋陈斌胡琴萧伟
-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
- 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问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及丹参酮IIA血药浓度,DAS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目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尸〈0.05)。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 郁丹红贾晓斌施亚琴萧伟
- 关键词: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药动学UPLC-MS
- 基于组分层次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7
- 2012年
- 中药(复方)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中药制剂的评价体系研究必然要围绕中药组分,考虑组分中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该文将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结合中药制剂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重点从体外释药特性、体内生物利用度、PK-PD 3个方面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评价体系;同时尝试提出中药组分程序释放的新思路,以期为复杂的中药(复方)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 郁丹红刘丹贾晓斌孙娥张振海萧伟
- 关键词:中药组分生物利用度
-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不同厂家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不同厂家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利用F检验考察7个厂家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类成分相互间的显著性差异程度。结果 7个厂家(A~G)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质量分数差异较大,其中E厂家样品中槲皮素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6.933 1%;D和G两厂家的样品中槲皮素质量分数分别只为E厂家的56.52%、54.88%;A、B、C、F 4个厂家样品中槲皮素质量分数分别是E厂家的71.50%、69.99%、67.87%、63.34%。C厂家样品中山柰酚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5.367 0%;而D、G两厂家样品中山柰酚质量分数分别只有C厂家的66.51%、66.82%;A、B、E、F 4个厂家样品中山柰酚质量分数分别是C厂家的90.90%、87.03%、67.14%、77.05%。D厂家样品中异鼠李素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1.526 9%,而C、E两厂家样品中异鼠李素只有D厂家的40.88%、51.04%;A、B、F、G 4个厂家的异鼠李素质量分数分别是D厂家的70.69%、92.49%、82.49%、80.82%。结论市场上银杏叶制剂疗效参差不齐,通过试验比较研究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组分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 刘丹贾晓斌萧伟
-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类成分H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