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3)

作品数:10 被引量:225H指数:9
相关作者:王宁练金会军杨思忠魏智姚檀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新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冻土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冻土区
  • 2篇多年冻土
  • 2篇沙尘
  • 2篇沙尘天气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 2篇青藏高原北部
  • 2篇青藏高原南部
  • 2篇微生物
  • 2篇北部
  • 2篇冰芯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反照率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王宁练
  • 3篇金会军
  • 2篇魏智
  • 2篇姚檀栋
  • 2篇杨思忠
  • 1篇沈吉
  • 1篇蒲建辰
  • 1篇杨胜朋
  • 1篇吴青柏
  • 1篇王绍令
  • 1篇俞祁浩
  • 1篇吉延峻
  • 1篇易朝路
  • 1篇羊向东
  • 1篇何瑞霞
  • 1篇汪勇
  • 1篇崔之久
  • 1篇蒋熹
  • 1篇孙维贞
  • 1篇熊黑钢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冰川冻土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被引量:20
2006年
根据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马兰冰芯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129A.D.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马兰冰芯中δ18O记录表明,近千年来该地区暖季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温在其自然变化范围之内,“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在该冰芯记录中均有表现.在该冰芯记录时段内,最暖的世纪是17世纪,最暖的年代是1610s.马兰冰芯中污化层厚度比率是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的良好指标,据此建立了该地区近870a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的变化过程,并发现该冰芯记录的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在101~102a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相关冰芯、树轮等记录的综合分析,揭示出温湿气候时期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低,而冷干气候时期沙尘天气发生频率较高.近200a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王宁练姚檀栋蒲建辰张永亮孙维贞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冰芯和湖泊沉积记录所反映的20世纪中国北方沙尘天气频率变化趋势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区及其下风方向的敦德、马兰和崇测等冰芯记录和红缄淖湖泊记录中有关沙尘天气发生频率指标变化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北方20世纪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呈减小趋势.认为西风环流强度和降水量变化是影响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指出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面积的加速扩大,将是沙尘天气大规模发生的巨大隐患.
王宁练姚檀栋羊向东沈吉汪勇
关键词:沙尘天气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分光辐射比例和分光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总辐射与大气层顶的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最大,秋季以后这种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减小.天空状况对分光辐射比例和地表反照率均有影响,表现为近红外辐射比例晴天比阴天大,可见光比例晴天比阴天小,各波段反照率晴天均比阴天大.反照率在夏季最低,秋季较高,反照率的日变化有依存分光辐射比例的关系,这大致可以解释地表反照率依存太阳高度角而变化的现象.无积雪地面反照率近红外波段大于可见光波段,地表有积雪时,反照率明显不同,其可见光波段反照率大于近红外波段反照率.功率谱分析表明,日有效透射率Teff存在着2~3d的周期,它是该地区天气系统活动影响太阳辐射收入的一个反映,指示出唐古拉山地区天气系统亦有2~3d的周期性.
蒋熹王宁练杨胜朋
关键词:总辐射日变化
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微生物生理和生态的影响被引量:40
2008年
不同时空尺度的冻融过程导致冻土温度变化及水的相变和迁移,改变着微生物生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冻融过程可改变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且冰晶生长过程能损伤细胞膜和细胞器。限于营养、氧气等其它极端不利条件,不少细胞逐渐转入休眠状态以度过难关;微生物DNA、蛋白质的合成和能量代谢仅用于维持细胞生存。冻融作用通过改变细胞代谢模式而影响微生物参与的寒区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多年冻土层保存了不同地质时期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作为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屏障,可有效削弱地表过程和地壳本底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微生物发展了相应的耐受机制,从结构和功能方面,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应对冻土环境和冻融过程。这可为寻找地外寒冷星球上可能的生命形式提供一些线索。
杨思忠金会军
关键词:多年冻土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
微生物对冻土生境的适应以及对全球变化和寒区工程扰动的响应: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6
2007年
多年冻土这一极端的生境中,温度、营养物质、冻融过程等因素深刻影响和限制着冻土中微生物生理、代谢途径和生态结构.低温胁迫下,冻土中微生物从形态、生理和生化水平发展了特殊的耐受机制.冻融过程对细胞产生直接危害,并通过调节水盐、营养条件输送而间接地影响微生物活动.寒区工程扰动下垫面和周边一定范围内冻土的水、热、力学平衡,由此也改变了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微环境,破坏了地表植被和下伏冻土中微生物的联系.寒区油气管道泄漏后严重地污染土壤,并毒害和抑制冻土中微生物.冻土区微生物数量及生物多样性的波动与冻土的后生冷生作用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它们可能记录了冻土的发育、全球变化和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信息.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区微生物对有机碳和温室气体的束缚、吸收、运移和最终排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碳氮循环和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中扮演重要角色.
杨思忠金会军魏智吉延峻何瑞霞
关键词:冻土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暖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差异的界线位置被引量:28
2006年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中δ^18O记录(主要反映暖季气温)与近几十年来高原中、南部气象台站暖季气温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高原北部地区暖季气温变化与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分界线位于32°~33°N附近一带。该位置也是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存在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线。
王宁练
关键词:青藏高原圈层相互作用
中国第四纪冰期数值年表初步划分被引量:65
2005年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的一些数值年代,划分了5次冰期,其时代初步定为:小冰期Ⅲ(1871±20A.D.),小冰期Ⅱ(1777±20A.D.),小冰期Ⅰ(1528±20A.D.);新冰期Ⅲ(1550±70aB.P.,1580±60aB.P.),新冰期Ⅱ(2.8~2.5kaB.P.),新冰期Ⅰ(3.1kaB.P.);末次冰期Ⅳ(YD)(11.5~10.4kaB.P.),末次冰期Ⅲ(24~16kaB.P.),末次冰期Ⅱ(56~40kaB.P.),末次冰期Ⅰ(73~72kaB.P.);倒数第二冰期(相当于MIS6~10),Ⅲ阶段(154~136kaB.P.),Ⅱ阶段(277~266kaB.P.),Ⅰ阶段(333~316kaB.P.);倒数第三冰期(相当于MIS12~16),Ⅱ阶段(520~460kaB.P.),Ⅰ阶段(710~593kaB.P.)。未来的研究趋势是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方法和光释光技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地貌精细定年,分析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空间差异和异时性机制。
易朝路崔之久熊黑钢
关键词:第四纪冰川冰期划分
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尘埃载荷变化的冰芯记录被引量:17
2006年
依据青藏高原目前所取得冰芯的尘埃分析结果,初步分析了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大气尘埃载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南部达索普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270s^1380s和1870s^1990s,而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130s^1550s和1770s^1940s。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这可能指示了环境的变干趋势。青藏高原冰芯记录还反映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中的尘埃载荷明显高于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尘埃载荷春季最大,而南部地区非季风季节最大。另外,通过对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记录与δ18O记录之间相关关系分析,揭示出大气尘埃载荷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关系在高原北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南部地区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青藏高原南北气候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王宁练L.G.ThompsonM.E.Davis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
青藏工程走廊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及评价被引量:21
2006年
文章采取层次分析和综合评判的三级区划方法,分别考虑冻土的类型、热稳定性和含冰(水)量,将西大滩至安多间的青藏工程走廊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区、20个亚区和51个地段,按区(段)简要评价了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寒区环境。文章对青藏工程走廊进行了较全面的冻土工程和寒区环境工程地质综合评价,能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融冻灾害整治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金会军王绍令俞祁浩吴青柏魏智
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近200年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变化趋势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污化层状况的分析,提出该冰芯中污化层厚度比率是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的良好指标,并揭示出近200年来马兰冰芯中污化层厚度比率呈降低趋势,指示了这一时期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降水增加以及由气候变暖所引起的西风环流强度的可能减弱,是马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近200年来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马兰冰芯中污化层厚度比率与δ18O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这对研究大气尘埃含量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王宁练
关键词:沙尘天气气候变化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