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901)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任直魏俊吉李桂林冯铭孔燕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缺血
  • 5篇干细胞
  • 4篇脑缺血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血脑
  • 3篇血脑屏障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移植
  • 3篇脑屏障
  • 3篇间充质
  • 3篇骨髓
  • 2篇血性
  • 2篇灶性
  • 2篇灶性脑缺血
  • 2篇脂质体
  • 2篇中动脉
  • 2篇缺血模型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 2篇细胞分化

机构

  • 10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1篇王任直
  • 10篇魏俊吉
  • 6篇冯铭
  • 6篇李桂林
  • 4篇赵浩
  • 4篇孔燕国
  • 3篇赵春华
  • 2篇栗世方
  • 2篇张子衡
  • 2篇曾立芬
  • 2篇栗世芳
  • 2篇李永宁
  • 2篇马文斌
  • 2篇窦万臣
  • 2篇李照建
  • 2篇包新杰
  • 2篇王裕
  • 2篇赵英杰
  • 2篇韩钦
  • 1篇孟庆海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6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人Flk-1^+CD31^-CD34^-间充质干细胞对细胞增殖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人Flk-1+CD31-CD34-间充质干细胞(hMSCs)对细胞增殖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组hMSCs与含SPIO50mg/L及多聚赖氨酸(PLL)1.5mg/L的培养基孵育过夜(12~18h)。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评价SPIO对hMSCs增殖能力、细胞活性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影响。经神经诱导后,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连续测定7d细胞活性,活细胞率均超过90%,对照组及实验组生长曲线符合对数生长模式。两组细胞均表达CD44、CD105及Flk-1,而CD31、CD34为阴性。神经诱导后,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的荧光A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PIO作为磁共振活体示踪剂是安全、有效的。
王常珺卢姗冯铭韩钦魏俊吉王任直赵春华
关键词:超顺磁性氧化铁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
赵浩李永宁王任直包新杰赵英杰李桂林魏俊吉冯铭孔燕国
关键词:脑缺血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被引量:1
2008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间充质来源的多潜能干细胞,可以促进损伤、衰老器官的结构及功能修复,是当前再生医学最有潜力的种子细胞。BM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肌肉、骨骼、脂肪及神经等多种组织前体细胞的潜能,近年来国内外对B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较多。现将B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魏俊吉王任直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干细胞治疗多潜能干细胞BMSCS种子细胞
外源基因经静脉途径跨血脑屏障在大鼠脑内的特异性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构建脑特异性启动子GFAP启动的由转铁蛋白受体抗体(OX26)靶向的免疫脂质体OX26-pGFAP-IL,研究其携带外源基因LacZ在大鼠脑内的表达情况。方法将pCMV-LacZ脂质体(pCMV-Liposome)、0X26-pCMV-LacZ免疫脂质体(OX26-pCMV-IL)、OX26-pGFAP-LacZ免疫脂质体(0X26-pGFAP-IL)和空白脂质体,分别通过股静脉注射至大鼠体内。24h后Q-PCR检测LacZ基因mRNA在脑及周围器官的表达相对量,48h后检测LacZ基因在脑及周围器官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药物注射24h后0X26-pCMV-IL组和0X26-pGFAP-IL组脑中LacZ基因mRNA表达相对量分别为49.2×10^-6和44.9×10^-6,显著高于pCMV-Liposome组和空白脂质体组(P〈0.05)。0X26-pCMV-IL组在周围脏器的LacZ基因mRNA相对量显著高于0X26-pGFAP-IL组(P〈0.05)。48h后0X26-pCMV-IL组和OX26-pGFAP-IL组脑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别为0.67pg/mg和0.92pg/mg,显著高于pCMV-Liposome组和空白脂质体组(P〈0.05)。OX26-pCMV-IL组和OX26-pGFAP-IL组在脑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化学染色OX26-pGFAP-IL组可以实现在脑内的特异性阳性表达,减少在周围脏器的阳性表达。结论OX26-pGFAP-IL通过静脉途径注射后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在GFAP启动子的作用下实现外源基因脑内特异性的表达,同时减少在周围脏器的非特异表达,是实现颅内疾病的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赵浩赵英杰李桂林王任直冯铭魏俊吉栗世芳马文斌杨义李永宁
关键词: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血脑屏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 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赵浩李永宁王任直包新杰赵英杰李桂林魏俊吉冯铭孔燕国
关键词:脑缺血
人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的行为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脑内移植后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行为学影响。方法采集志愿者骨髓,分离、培养BMSCs;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2h再灌注模型,分为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24h后脑内注射hBMSCs悬液15μL(2×1010L-1)和D-hank’s液15μL;移植后第4天开始进行NSS评分、黏贴物移除实验、转棒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的循环测试。结果治疗后第8天,水迷宫平均逃逸时间治疗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第29天趋同;平均游泳路程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第32天趋同。第10天后,转棒实验(10r/min)平均潜伏期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3天,黏贴物移除实验平均潜伏期细胞治疗组显著快于对照组。NSS评分仅两个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MSCs脑内移植可以在卒中早期显著促进大鼠学习记忆、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的恢复。
魏俊吉曾立芬王任直赵春华冯铭王裕李桂林窦万臣孔燕国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大脑中动脉梗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治疗机制。方法采集人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 BMSC;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2 h 再灌注大鼠模型,根据神经损伤评分将符合标准的60只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BMSC 移植组,48只)和对照组(D-Hanks 液注射组,12只),24 h 后在脑缺血边缘区皮层分别注射 hBMSC 悬液和 D-Hanks 液;移植后第4天开始进行粘贴物移除实验、转棒实验及 Morris 水迷宫实验的循环测试至第32天;治疗组分别在移植后1、2、3及4周分批次处死大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动态追踪 BMSC 并检测细胞的迁移和分化。结果移植后第1、2周细胞大量存活并向病灶迁移,第3周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减少,第4周存活细胞极少;hBMSC 在大鼠脑内没有明确表达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等神经细胞的特异蛋白。治疗后1周水迷宫平均逃逸时间,治疗组为(69±10)s,对照组为(120±0)s,P<0.05,至第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转棒实验(10 r/min)平均潜伏期,治疗组为(167±18)s,对照组为(37±19)s,P<0.05,至实验终期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3天粘贴物移除实验平均潜伏期,治疗组为(33±8)s,对照组为(84±13)s,P<0.05,至实验终期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 脑内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细胞在大鼠脑内可以向病灶周围迁移,但是细胞存活有一定时限性;BMSC 在大鼠脑内没有明确分化为经细胞。
魏俊吉曾立芬樊晓彤王裕马文斌李桂林窦万臣张振兴栗世方冯铭韩钦李照建张子衡康军孔燕国王任直赵春华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脑卒中大脑中动脉梗塞细胞分化
免疫脂质体在脑内转基因的应用
2009年
免疫脂质体被视为是体内基因靶向治疗的一种有发展潜力的载体系统。近十余年有关脂质体的制备、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多项靶向治疗的研究得以开展,特别是免疫脂质体在非病毒载体无创伤性脑内基因转运方面的研究得到发展。本文对免疫脂质体的基本结构特点,其自身的优势及在脑靶向基因转染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且对免疫脂质体应用中尚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可能解决的方法。
赵浩王任直
关键词:免疫脂质体脑靶向血脑屏障基因转染
脑靶向基因转运免疫脂质体的制备被引量:6
2009年
构建一种高效的可以携带外源基因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特异性表达目的蛋白的非病毒载体。通过不同比例的配比,对免疫脂质体合成过程中油相种类和油水比例、磷脂和胆固醇比例、旋转蒸发温度、超声温度和时间进行筛选优化,测定免疫脂质体的包封率和抗体偶联率。将包裹LacZ基因的免疫脂质体经尾静脉注射至大鼠体内,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检测LacZ基因在大鼠体内的表达情况,验证合成的免疫脂质体是否可以转运外源基因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表达。免疫脂质体合成的最佳比例为磷脂-胆固醇为1∶1;脂药比为100∶1;油相种类为二氯甲烷,油水比例为4∶1;旋转蒸发温度为30℃;超声温度为10℃;超声时间为5min,10%海藻糖可以增加免疫脂质体的稳定性。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7.24%,抗体偶联率为69%。将免疫脂质体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大鼠体内后观察到LacZ基因在脑内及周围器官的表达。因此,通过工艺优化可以得到携带外源基因的免疫脂质体,其可以通过静脉系统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并且表达,为实现颅内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赵浩王任直王菲张燕惠陈星伟李馨儒刘艳李桂林魏俊吉冯铭孔燕国栗世芳
关键词:免疫脂质体非病毒载体血脑屏障
应用成体干细胞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极具转换医学研究价值的领域被引量:3
2008年
神经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干细胞尤其是成体干细胞的研究推动了针对此类疾病生物治疗医学的发展。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显示出令人欣慰的治疗前景,有望成为某些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之间的密切协作,促进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日进入临床,为广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服务。转换医学是架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依靠转换医学的纽带作用将会促进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王任直魏俊吉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成体干细胞细胞移植治疗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