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1229)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蔡明夷王志勇刘贤德游秀容姜永华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黄鱼
  • 4篇大黄鱼
  • 2篇性别分化
  • 2篇性腺
  • 2篇性腺分化
  • 2篇远缘
  • 2篇远缘杂交
  • 2篇杂交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组织学
  • 2篇组织学观察
  • 2篇黄姑鱼
  • 2篇核型
  • 2篇核型分析
  • 1篇杂交试验
  • 1篇双亲
  • 1篇染色体核型
  • 1篇染色体核型分...
  • 1篇仔鱼

机构

  • 5篇集美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王志勇
  • 4篇蔡明夷
  • 2篇姜永华
  • 2篇刘贤德
  • 2篇游秀容
  • 1篇柯才焕
  • 1篇蔡冰冰
  • 1篇翁朝红
  • 1篇刘颖
  • 1篇隋班良
  • 1篇郭洋
  • 1篇李斌

传媒

  • 2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5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蔡明夷刘贤德翁朝红李斌王志勇
关键词:大黄鱼黄姑鱼远缘杂交染色体
大黄鱼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是我国特有的海水鱼种,经济价值很高,但其性腺性别早期分化的组织学过程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
游秀容蔡明夷姜永华王志勇
关键词:大黄鱼性腺分化组织学观察
文献传递
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试验与AFLP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开展了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试验,并对杂交F1初孵仔鱼进行了AFLP分析.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能够正常受精,杂交受精率为93.54%,受精卵正常发育、孵化,孵化率为86.23%,但仔鱼在开口后一周内全部死亡.利用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对亲本和杂交后代(家系)初孵仔鱼进行AFLP分析,共得到456个条带,其中母本特异条带(Female Special Band,FSB)178条、父本特异条带(Male Special Band,MSB)187条、双亲共有条带(Mutual Band,MuB)91条.且其中84条(47.2%)FSB、89条(47.6%)MSB和75条(82.4%)MuB为全部杂交仔鱼共有,其余94条(52.8%)FSB、98条(52.4%)MSB和16条(17.6%)MuB在杂交后代中发生了分离.分离的FSB和MSB中分别有33.0%和28.6%表现为偏分离.AFLP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的初孵仔鱼含有双亲的条带,是真正的杂交种,是构建大黄鱼与黄姑鱼遗传图谱以及研究杂种在细胞和分子水平隔离机制的适合材料.
隋班良蔡明夷刘颖王志勇
关键词:黄姑鱼大黄鱼远缘杂交初孵仔鱼
大黄鱼性腺性别分化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大黄鱼受精卵于2009年9月22日开始孵化,孵化水温26℃,育苗水温22.0-25.8℃,养殖水温11.5-25.6℃。20日龄稚鱼(体长17.6-19.2 mm)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55日龄幼鱼(体长27.5-37.0 mm)半数个体性腺中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着卵巢解剖学分化开始。减数分裂和卵巢腔的形成同时开始于60日龄(体长28.0-37.2 mm)。120日龄幼鱼(体长39.2-51.0 mm)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巢分化开始于第95日龄(体长38.0-48.0 mm),其解剖学标志为生精导管的形成及体细胞在性腺中的散布方式。145~195日龄,由于水温过低,鱼苗停止生长,期间性腺发育水平没有明显变化。215日龄幼鱼(体长44.0-59.2 mm)性腺中精母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精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小叶于230日龄(体长56.2-72.8 mm)形成。由此可见,大黄鱼雌性性腺发育早于雄性性腺,且大黄鱼性腺分化类型属于分化型雌雄异体型。
游秀容蔡明夷姜永华王志勇
关键词:大黄鱼性腺分化发育组织学观察
波纹巴非蛤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取波纹巴非蛤担轮幼体为材料,经秋水仙素浸泡、低渗处理后,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滴片后经Giemsa染色液染色镜检拍照,利用Photoshop软件排列核型,Micromeasure 3.3软件测量染色体长度与臂比.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的染色体数为38,核型公式是2n=38=14m+12sm+4st+8t,NF=64,未发现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绝对长度为1.5~4.0μm.所给出的波纹巴非蛤的核型,为波纹巴非蛤的种质鉴定、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蔡明夷郭洋柯才焕蔡冰冰刘贤德
关键词:波纹巴非蛤染色体核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