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973)

作品数:12 被引量:104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兴洲曾振张凤旭王彦国孙雷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锆石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杂岩
  • 4篇年代学
  • 3篇地质
  • 3篇地质意义
  • 3篇锆石U-PB...
  • 3篇二叠纪
  • 2篇玄武岩
  • 2篇碎屑
  • 2篇碎屑锆石
  • 2篇盆地
  • 2篇总梯度
  • 2篇位场
  • 2篇佳木斯地块
  • 2篇大地构造意义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地质年代学

机构

  • 12篇吉林大学
  • 4篇航天建筑设计...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8篇张兴洲
  • 7篇曾振
  • 4篇张凤旭
  • 3篇王彦国
  • 3篇孙雷
  • 2篇邰振华
  • 2篇周建波
  • 2篇郭冶
  • 2篇付秋林
  • 2篇蒲建彬
  • 2篇张宏涛
  • 2篇刘洋
  • 1篇刘财
  • 1篇赵亮亮
  • 1篇王祝文
  • 1篇张瑾
  • 1篇郭灿灿
  • 1篇刘国兴
  • 1篇王宗起
  • 1篇韩江涛

传媒

  • 3篇地质与资源
  • 2篇世界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饶河杂岩中枕状玄武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为中国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最为可靠的地质记录之一,对限定古大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饶河杂岩位于那丹哈达增生杂岩的核心位置,发育典型的增生杂岩组合,其中玄武岩类多呈构造透镜体状产出于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带,变形轻微,没有遭受变质.对饶河杂岩中枕状玄武岩样品进行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饶河杂岩中枕状玄武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中侏罗世(168±2 Ma),枕状玄武岩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Th元素丰度较高,形成于洋岛(OIB型)环境.饶河杂岩中枕状玄武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环境,对于该区侏罗纪时期构造动力学背景研究具有意义.
曾振曾振孙雷张兴洲蒋力
关键词:枕状玄武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
跃进山杂岩中二叠纪变玄武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8年
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为中国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最为可靠的地质记录之一,对限定古大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具有重要意义。跃进山杂岩位于那丹哈达增生杂岩的增生前锋位置,发育典型的增生杂岩组合。其中变玄武岩类多呈构造透镜体状与硅质岩、片理化泥岩和片岩相伴产出,部分可见变余枕状构造。本文对位于研究区北部勤得利和南部东方红地区的3件变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变玄武岩样品中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条带结构,结合其较高Th/U比值(0.15~2.4),暗示其具有典型的基性岩岩浆锆石特征。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证据显示跃进山杂岩中的变玄武岩形成于270±2 Ma^279±4 Ma,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应为早二叠世。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跃进山杂岩南、北地区的地球化学组成略有不同,北部勤得利地区的变玄武岩具有富Na2O,贫Mg O,轻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等特征,南部东方红地区变玄武岩具有贫Na2O、K2O和Mg O,亏损轻稀土元素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等特征,结合构造判别图解,北部勤得利地区变玄武岩形成于消减带或俯冲带(SSZ)构造背景下,而南部东方红地区变玄武岩显示为N-MORB型,形成于大洋中脊(MOR)环境。结合前人资料及北部勤得利地区岩石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佳木斯地块与那丹哈达地体之间的缝合线的具体位置为勤得利-二龙山-尖山子乡—线,并对该岩浆岩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曾振张兴洲张兴洲周建波张宏涛刘洋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二叠纪
黑龙江省东部马家街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马家街群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地块桦南隆起的西南缘,主要由一套经历了接触变质作用的富铝、富碳沉积碎屑岩所组成。区域上,这套接触变质岩系具有变质矿物分带特征,由西向东依次出现十字石、红柱石、石榴石和黑云母。红柱石碳质板岩和石榴云母石英片岩2件样品获得的LA.ICP.MSU.Pb碎屑锆石年龄谱均显示有272—310Ma、479—533Ma和〉800Ma三组年龄。根据两件样品显示的最小年龄均未小于272Ma,而且二者的最小年龄组(272—310Ma)具有类似的峰值年龄,分别为276Ma和279Ma,这限定了马家街群主体岩石沉积年龄的下限应在中二叠世之前。侵入马家街群的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59Ma,说明其接触变质作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限定了马家街群形成时代的上限。479—533Ma年龄组中,2件样品的峰值年龄分别为499Ma和522Ma,这是佳木斯地块麻山群中最为重要的高级变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年龄。〉800Ma的年龄组具有多个峰值年龄,说明源区(佳木斯地块)具有前寒武纪.早前寒武纪地壳。上述证据表明,马家街群是晚二叠世早期形成的一套接触变质岩系,而非前寒武纪区域变质岩系。鉴于479-533Ma的麻山群在佳木斯地块中普遍存在,说明以麻山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伐变质结晶岩系既是马家街群沉积的基底,也是重要的物源区;而276—279Ma的早二叠世火山岩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分布广泛,表明吴对马家街群的沉积也具有一定的贡献。
赵亮亮王宗起张兴洲
关键词:接触变质碎屑锆石年龄佳木斯地块
利用正则化方法计算重力归一化总梯度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重力归一化总梯度计算过程中向下延拓的不稳定性,将正则化因子引入到向下延拓中,提出了利用正则化方法计算重力归一化总梯度的方法。在模型试验中,对非均匀球冠模型中不同厚度油气藏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谐波数和正则化因子,可以较好识别出"两高夹一低"的储油特征,且识别能力强于常规的Fourier变换法,这说明本文方法能够提高重力归一化总梯度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分辨率。在实例应用中,利用此方法不但清晰地显示了已有油气藏的位置,还推测了5个油气构造区。
王选平张凤旭王彦国邰振华郭灿灿
关键词: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正则化油气
黑龙江跃进山杂岩中砾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黑龙江省饶河县石场一带分布的跃进山杂岩为一套富含晚三叠世化石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砾岩样品中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样品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4组年龄,分别为800 Ma以上、500 Ma、251~284 Ma和219~222 Ma.前三者与佳木斯地块中的热事件年龄完全一致,表明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佳木斯地块;后者为砾岩最小年龄组,大致可将这组最小年龄视为这套砾岩的沉积时代下限,与西侧松辽地块东缘的张广才岭地区广泛分布的210~228 Ma的晚三叠世早期花岗岩基本一致,说明具有最小年龄组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松辽地块东部.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源区特征表明,在晚三叠世之前,跃进山增生杂岩已经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成为佳木斯地块东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曾振曾振孙雷张兴洲蒋力李焓
关键词:砾岩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群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背景被引量:42
2015年
东北地区的中—新生代盆地之下并非都是变质结晶基底,松辽和二连等盆地大部分叠加在未变质的晚古生代残余沉积盆地之上。嫩江—开鲁断裂和嘉荫—牡丹江断裂是两条深达岩石圈尺度的断裂构造,将东北地区分为额尔古纳—兴安、松嫩和佳木斯三大基底构造单元和与之相对应的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中—新生代盆地群。3个盆地群不但基底和深部岩石圈结构明显不同,而且盆地结构及充填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东北地区与中生代盆地演化相关的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晚侏罗世(167~147 Ma),早白垩世早期(136~126 Ma)和早白垩世晚期(122~109 Ma)。侏罗纪火山岩主要发育在大兴安岭及其以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全区均有分布,且具有由西向东时代渐新变新的演化趋势。从深部构造和区域动力学背景角度,东北地区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构造演化分别属于两大动力学体系。前者的形成演化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东北地区西部产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及后继的伸展作用有关,北北东向展布的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大面积叠加在近东西向展布的漠河前陆盆地和突泉等含煤盆地之上;后者的形成演化明显与西北太平洋构造域大洋板块对东北亚大陆边缘的作用有关。根据同位素年龄和生物地层学证据重新厘定的中—新生代盆地地层对比结果显示,即使是同时代形成的早白垩世盆地由于与大陆边缘的距离不同,其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后期构造改造特点也不尽相同。西部以海拉尔盆地为代表的早白垩世盆地主要发育以火山岩为主的断陷沉积,之后长期处于隆升环境;中部以松辽盆地为代表的白垩纪盆地不但发育早白垩世早期的断陷沉积,而且之上基本连续叠加了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坳陷沉积;东部盆地群由三江、勃利、鸡西和虎林等众多中、�
张兴洲郭冶曾振付秋林蒲建彬
关键词:火山岩深部构造动力学
佳木斯地块东部二叠纪方山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5年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部方山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背景。花岗岩的锆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在0.26~1.16之间,显示其典型的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形成于早二叠世(278 Ma,277 Ma)。方山花岗岩呈现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和Ti)。该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佳木斯东缘二叠纪的美作、青山、楚山、柴河、石场、锦山等岩体相似,体现出火山弧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佳木斯地块东缘在早二叠世期间为活动大陆边缘。
蒲建彬张兴洲郭冶曾振付秋林张宏涛刘洋
关键词:佳木斯地块二叠纪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作用花岗岩
基于差分求导的伪总梯度余弦值法的位场边界检测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利用位场资料解决位场边界的精细划分和解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位场边界识别方法——基于差分求导的伪总梯度余弦值法。利用窗口滑动模式,对异常平均值采用差分方法计算导数,并引入伪总梯度的概念,以伪总梯度与观测面夹角的余弦值作为滤波输出,计算过程中对边界位置的极值特征进行了两次紧缩,其最大值与地质体边界相对应。模型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性较强,对边界平面位置的识别效果更好。在实际数据处理中,推测出黑龙江省虎林盆地的29条断裂,其中12条断裂的位置与欧拉反褶积反演结果一致,并有7条断裂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证明了本文方法对地质体边界平面位置的识别能力。
邰振华张凤旭刘国兴王彦国
关键词:差分法
黑龙江省东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被引量:1
2021年
黑龙江省东部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主要由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并夹有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和晚古生代浅海沉积岩.对黑龙江省东部石场、勤得利和胜利农场地区硅质岩分析显示,样品Al_(2)O_(3)、TiO_(2)、CaO、Al_(2)O_(3)/(Al_(2)O_(3)+TFe_(2)O_(3))及ΣREE整体上偏低,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为纯硅质岩.结合Al-Fe-Mn三角图和K_(2)O/Na_(2)O值,表明该地区硅质岩的形成过程与海底热液作用无关.元素判别图解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黑龙江东部三个地区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坡及边缘海环境.
孙雷曾振曾振王晓杰赵青年郝振群李寒张宏泽周江
关键词: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环境
二连盆地“三明治”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的研究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由于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而一直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限制了古生界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佳木斯—兴蒙地块"新认识及二连盆地赛51井取得的石炭纪碳酸盐岩油藏的发现,开辟了二连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本文对二连盆地3条典型的CEMP电测量资料进行了二维电阻率反演,结合研究区地震反射资料、钻孔电测井资料、钻井岩芯资料、岩石露头资料,揭示了二连盆地具有"三明治"的电性结构特征,同时指出二连盆地古生界广泛分布,在古生界与中生界之间广泛分布一套以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为主的火山岩.这种"三明治"电性结构特征不但给古生界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而且火山岩(高阻层)与其下伏古生界地层(低阻层)之间可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或生储盖组合),其对于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认为二连盆地中、新生界和古生界的构造沉积演化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即:泥盆纪的南北差异性升降阶段、石炭-二叠纪的地层稳定沉积阶段、三叠纪-晚侏罗世的古生代盆地被改造和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形成的重要演化阶段以及中新生代的地层沉积阶段.
张凤旭姚欢张兴洲刘喜恒崔永谦韩江涛
关键词:二连盆地古生界构造沉积演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