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73034)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王贵昌尚贞锋吕存琴凌开成张翀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理学

主题

  • 2篇纳米
  • 1篇单壁
  • 1篇单壁碳纳米管
  • 1篇电子亲和能
  • 1篇异构体
  • 1篇生成热
  • 1篇酸根
  • 1篇碳纳米棒
  • 1篇碳纳米管
  • 1篇离子
  • 1篇离子势
  • 1篇纳米棒
  • 1篇纳米管
  • 1篇化学吸附
  • 1篇甲酸
  • 1篇甲酸根
  • 1篇二氯卡宾
  • 1篇反应机理
  • 1篇扶手椅
  • 1篇改性

机构

  • 3篇南开大学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作者

  • 3篇王贵昌
  • 2篇尚贞锋
  • 1篇蔡遵生
  • 1篇潘荫明
  • 1篇凌开成
  • 1篇庞先勇
  • 1篇李瑞芳
  • 1篇赵学庄
  • 1篇邢斌
  • 1篇张翀
  • 1篇吕存琴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A New Target for Synthes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 for the Reaction between Boron Nitride Nanotube and Dichlorocarbene被引量:1
2009年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BNNT is a crucial step toward their ultimate prac- tical u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actions A (ASWCNT (5,5) and CCl2) and B (ASWBNNT (5,5) and CCl2) have been performed by using ONIOM (B3LYP/6-31G: AM1) method in Gaussian03 program pack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wo reactions are both exothermic; (2) 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B is a two-step mechanism; (3) the difference in energy barriers suggests that the reaction of CCl2 with BNNT is easier than with CNT; (4) in reaction B, CCl2 prefers to attack the boron atom of BNNT first.
李瑞芳尚贞锋王贵昌许秀芳
关键词:碳纳米棒二氯卡宾反应机理
扶手椅形单壁碳纳米管环氧异构体的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用半经验 AM1方法对不同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 ( 3 ,3 ) / C4 2 H1 2 ,( 4 ,4) / C56 H1 6 ,( 5 ,5 ) / C70 H2 0 和 ( 6,6) /C84 H2 4 本体及其环氧衍生物进行了理论研究 .结果表明 ,对于直径较大的 ( 5 ,5 ) C70 H2 0 和 ( 6,6) / C84 H2 4 单壁碳纳米管 ,可以得到 4种不同的环氧化异构体 .而直径较小的单壁碳纳米管 ( 3 ,3 ) / C4 2 H1 2 和 ( 4 ,4) / C56 H1 6 ,只能得到 3种异构体 .讨论了这些异构体的生成热 ( Hf)、离子势、电子亲和能、最低非占据轨道和最高占据轨道的能级差 Eg 等参数及其与单壁碳纳米管直径的关系 ,并排列了这些异构体的稳定性次序 .同时 ,用POAV程序分析了单壁碳纳米管中 sp2 碳原子轨道的再次杂化和张力的大小 .
张翀李瑞芳王贵昌尚贞锋潘荫明蔡遵生赵学庄
关键词:生成热离子势电子亲和能
HCOO在Cu(110)、Ag(110)和Au(110)表面的吸附(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广义梯度近似方法(GGA)计算了甲酸根(HCOO)在Cu(110)、Ag(110)和Au(110)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短桥位是最稳定的吸附位置,计算的几何参数与以前的实验和计算结果吻合.吸附热顺序为Cu(110)(-116kJ·mol-1)>Ag(110)(-57kJ·mol-1)>Au(110)(-27kJ·mol-1),与实验上甲酸根的分解温度相一致.电子态密度分析表明,吸附热顺序可以用吸附分子与金属d-带之间的Pauli排斥来关联,即排斥作用越大,吸附越弱.另外还从计算的吸附热数据以及实验上HCOO的分解温度估算了反应CO2+1/2H2→HCOO的活化能,其大小顺序为Au(110)>Ag(110)>Cu(110).
庞先勇邢斌王贵昌YOSHITADA MorikawaJUNJI Nakamura
关键词:化学吸附甲酸根
甲基、氨基和甲胺在清洁及C(N,O)改性的Mo(100)表面的吸附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并结合平板模型,研究了甲基、氨基和甲胺在清洁及C(N,O)改性的Mo(100)面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在较低覆盖度下(θ=1/6ML(monolayer)),吸附物种在不同表面上的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变化不大;而在较高覆盖度下(θ=1/4ML),其稳定的吸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且吸附能有了明显的区别.它们在改性的Mo(100)表面吸附能较清洁表面小,并且按C、N、O的顺序降低.究其原因可归结为C、N、O改性原子的存在使得金属表面的供电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金属的d带中心的下移.通过对金属Mo的d带性质的分析,发现d带中心只能笼统地说明改性原子对于清洁表面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体现C、N、O对于清洁表面性质影响的差异,而dz2轨道的能量中心却能很好地反映出吸附物种在改性表面上的吸附能按C、N、O的顺序依次减小这一规律.
吕存琴凌开成尚贞锋王贵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