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662)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旺明潘琪王军郑伟新罗敏捷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青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4篇电刺激
  • 4篇丘脑
  • 3篇深部脑刺激
  • 3篇帕金森病模型
  • 3篇帕金森病模型...
  • 3篇丘脑底
  • 3篇丘脑底核
  • 3篇模型大鼠
  • 3篇脑刺激
  • 2篇多巴
  • 2篇多巴胺
  • 2篇前肢
  • 2篇羟基
  • 2篇羟基多巴胺
  • 2篇脑深部
  • 2篇脑深部电刺激
  • 2篇6-羟基多巴
  • 2篇6-羟基多巴...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海南医学院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海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8篇张旺明
  • 4篇潘琪
  • 3篇王军
  • 2篇罗敏捷
  • 2篇肖宗宇
  • 2篇郑伟新
  • 2篇罗非
  • 1篇蔡颖谦
  • 1篇徐如祥
  • 1篇杨勇
  • 1篇姜晓丹
  • 1篇周铭
  • 1篇王军

传媒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神经创伤...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前肢使用不对称行为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能否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前肢使用不对称行为。方法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2只和对照组11只。利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将刺激电极埋入右侧丘脑腹内侧核,用于注射6-羟基多巴胺的套管埋入右侧内侧前脑束。实验组大鼠右侧内侧前脑束内注射12μg的6-OHDA,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对造模前、造模后和给予DBS时的大鼠进行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毁损程度。尼氏染色确定刺激电极尖端位置。结果从22只大鼠中获得了15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与毁损前相比,模型大鼠毁损后的不对称指数显著增大(P=0.000)。给予高频VM-DBS后,不对称指数显著下降,与毁损后未给予VM-DBS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与毁损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214)。给予低频VM-DBS后,不对称指数无明显改变,与毁损后未给予VM-DBS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而与毁损前相比,差异显著(P=0.036)。结论丘脑腹内侧核高频电刺激能够改善6-羟基多巴胺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前肢使用不对称行为,丘脑腹内侧核可能是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治疗的潜在有效靶核团。
潘琪张旺明肖宗宇罗非徐如祥
关键词:丘脑腹内侧核深部脑刺激6-羟基多巴胺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自发跑轮行为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能否改善6-羟基多巴胺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自发跑轮行为。方法将35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11只。利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将刺激电极埋入右侧丘脑底核。实验组大鼠右侧内侧前脑束内注射12μg 6-OHDA,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对造模前、造模后和给予电刺激时的大鼠进行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和自发跑轮行为测试。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毁损程度。苏木素-伊红染色确定刺激电极尖端位置。结果从24只大鼠中获得了17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与毁损后未给予STN-DBS时比较,电极尖端位于STN内的成功模型大鼠给予STN-DBS后,不对称指数显著下降(P=0.038),而与毁损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7)。跑轮行为测试:与毁损后未给予STN-DBS时比较,电极尖端位于STN内的成功模型大鼠给予STN-DBS后,跑动次数(P=0.032)、跑动距离(P=0.03)和平均峰速度均(P=0.035)显著增加,而从跑动开始到峰速度的平均时间显著减小(P=0.001)。这些指标与毁损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能够改善6-羟基多巴胺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自发跑轮行为,自发跑轮行为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筛选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潘琪张旺明肖宗宇罗非徐如祥
关键词: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
Bag-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手术切除的56例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Bag-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ag-1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阳性率为69.64%,其中胶质瘤低级别组(Ⅰ~Ⅱ级)40.91%,高级别组(Ⅲ~Ⅳ级)88.2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2年组与生存时间≤2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g-1表达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分析的指标。
李福雄张旺明甄云黄振林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组化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6
2013年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以出现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变、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各种非运动症状。近十几年来,自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进入临床后,已经被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DBS治疗P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1993年,Benabid等用STN—DBS治疗第1例晚期PD患者,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的症状,并因此使得患者多巴胺药物用量平均减少了60%。多巴胺药物用量的减少又可以缓解多巴胺药物诱发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症。
郑伟新张旺明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丘脑底核神经精神症状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6-羟基多巴胺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步态的CatWalk定量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对单侧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步态进行CatWalk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完全随机数字表分为6-OHDA组fn=12)、假手术组(n=6)与对照组m=6),其中6-OHDA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将6-OHDA溶液和等量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大鼠的左侧内侧纵束,对照组仅行麻醉处理。造模前1周训练大鼠并采集行为学数据基线值。造模后3d、1周、2周对大鼠依次进行圆柱实验,再将大鼠置于CatWalk自动步态分析仪中,记录其步态变化,离线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圆柱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3d、1周、2周时.与理论值50%比较,6.0HDA组大鼠右前肢的使用比例均较左前肢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右前肢使用比例无明显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CatWalk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左、右肢体对比,各肢体的造模前、造模后对比中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OHDA组大鼠左、右肢体对比中,右前肢的最大接触面积、爪印长度、爪印宽度和爪印面积较左前肢增加,左后肢的最大接触面积较右后肢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OHDA组大鼠各肢体的造模前、造模后对比中,左前肢的爪印长度、爪印宽度和爪印面积较造模前有所下降,右前肢的爪印面积、爪印长度和最大接触面积较造模前下降.在左后肢中仅爪印宽度下降.右后肢的最大接触面积、爪印长度、爪印宽度和爪印面积均较造模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tWalk可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步态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最大接触面积可能是最佳参数之一,可为深入研究帕金森病提供有益参考。
王军张旺明罗敏捷潘琪蔡颖谦姜晓丹徐如祥
关键词:帕金森病动物步态6-羟基多巴胺
低频电刺激脚桥被盖核对帕金森病大鼠步态和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脚桥被盖核(PPTg)对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步态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n=24);2组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将6-羟基多巴胺注入大鼠右侧前脑内侧束(MFB),实验组大鼠在此基础上将电极植入右侧PPTg。分别于立体定向术前1周、术后3周对2组大鼠行Catwalk步态及旷场实验并采集数据;术后4周.实验组行低频电刺激PPTg后再次采集行为学数据。结果Catwalk步态实验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2组大鼠术后的双爪耦合值(右前→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左前、右后→左后)均增加,术后速度变化百分比均增加,每秒步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刺激前比较,实验组大鼠低频电刺激PPTg后双爪耦合值均减少,速度变化百分比减少,每秒步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旷场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术后运动距离明显减少。实验组大鼠行低频电刺激PPTg后运动距离较刺激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PPTg可改善偏侧PD大鼠步态和运动能力,Catwalk步态实验及旷场实验可有效检测该刺激作用的效果。
杨勇张旺明郑伟新罗敏捷王军周铭文朋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帕金森病旷场实验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及手术靶点的选择被引量:12
2011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为1.7%,较上世纪有所提高,而欧洲的患病率早在上世纪就已达1.6%^[2-3].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
王军王军
丘脑底核高频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深部脑刺激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功能性神经疾病。其中,丘脑底核高频深部脑刺激已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运动徐缓和肌强直三大症状。尽管该治疗方法有很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潘琪徐如祥张旺明
关键词: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丘脑底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