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C840020)
- 作品数:5 被引量:85H指数:5
- 相关作者:叶继红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失地农民就业的类型、路径与政府引导——以南京市为例被引量:19
- 2007年
-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从对南京市的调查来看,64%的失地农民实现了城市就业。他们主要通过政府部门、职业中介以及个人关系网络等渠道,从事个体经营,或在私营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就业,呈现出政府安置就业、失地农民自谋职业中的"自雇型"和"受雇型"就业的独特类型。针对这一现状,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 叶继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
- 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与思考被引量:25
- 2007年
-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农民失地后的生活状况。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感到不满意,收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同时,失地农民的社交和休闲等高级需要不敏感,工作环境不理想。因此,需要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提升他们的需要层次,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改变征地对失地农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 叶继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
-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被引量:18
- 2008年
- 本文基于南京市的实地调查后认为,当前,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就业、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需要从主体层面、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相应措施,使其突破城市适应的困境,增强其城市适应的能力。
- 叶继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
- 从生产、生活和交往看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被引量:18
- 2008年
-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就是他们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过程,也是他们适应城市生产、生活和交往的过程。生产上的适应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体系之间的转换,生活上的适应表现为对城市食品供给和居住环境上的适应,交往的适应表现在交往对象上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过渡,交往范围从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 叶继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交往
- 试论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被引量:10
- 2007年
-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和浦口区为例,具体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认为影响失地农民城市适应能力的因素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政府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 叶继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主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