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633)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白净刘飞张宾王耀琴彭江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电子电信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荧光
  • 3篇分子
  • 3篇成像
  • 2篇荧光分子
  • 2篇探针
  • 2篇CT
  • 2篇FLUORE...
  • 2篇IN_VIV...
  • 1篇代谢
  • 1篇代谢过程
  • 1篇断层成像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断层图像
  • 1篇荧光分子探针
  • 1篇愈合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细胞
  • 1篇三维表面重建
  • 1篇图像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作者

  • 5篇白净
  • 4篇张宾
  • 4篇刘飞
  • 2篇孟昊业
  • 1篇汪爱媛
  • 1篇赵钧如
  • 1篇张玥
  • 1篇眭翔
  • 1篇许文静
  • 1篇张光磊
  • 1篇石璧尔
  • 1篇覃秀桃
  • 1篇何耘
  • 1篇刘晴
  • 1篇薛静
  • 1篇卢世璧
  • 1篇谢欣
  • 1篇陈劲松
  • 1篇刘欣
  • 1篇彭江

传媒

  • 4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Chines...
  • 1篇Intern...
  • 1篇第十届全国生...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荧光分子成像的探针技术及其应用
2012年
近几年,随着生物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荧光探针的获取手段越来越丰富。荧光探针的发展使得荧光分子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备受关注。借助于荧光探针,可以对目标分子、蛋白质、基因等特异性成像,从而实现分子、蛋白、基因等的精确定位与分析,进一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主要对荧光分子成像技术中用到的荧光探针技术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
濮黄生张宾刘飞刘欣白净
关键词:荧光分子成像探针
In vivo whole-body imaging of optical agent dynamics using full angle fluorescence 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被引量:1
2010年
Dynamic fluorescence 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 (FDOT) is important in drug deliver research. In this letter, we first image the metabolic processes of micelles indocyanine green throughout the whole body of a nude mouse using the full-angle FDOT system with line illumination (L-FDOT). The resolution of L-FDOT is evaluated using phantom experiment. Next, in vivo dynamic tomographic images (100 frames; approximately 170 min) of mouse liver and abdomen are shown and cross-validated by planar fluorescence reflectance imaging in vitro.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on applicability of the tomographic image wholebody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vivo on minute timescale (approximately 1.7 min) using L-FDOT.
刘欣刘飞汪待发白净
关键词:光学成像断层扫描断层图像代谢过程
傅立叶轮廓术在重建三维物体轮廓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随着荧光分子断层成像(FMT)技术中系统结构和重建算法的改进,FMT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命医学研究手段。目前FMT算法都需要得到被测对象的三维表面轮廓作为边界约束条件。本文提出一种在蓝紫光条件下基于傅立叶变换轮廓术(FTP)方法,经图像处理、频谱分析及滤波后重构出FMT系统实验中物体的轮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毫米量级的重建精度。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重建出物体表面轮廓,以及实时监控实验过程中物体的行为,保证了整个成像过程的对应性。此外,该法选用蓝紫光段,避免了对荧光成像的干扰。
石璧尔路宽王颖婷李贞安白净
关键词:三维表面重建
基于显微CT的数字体相关法测量骨微观三维变形场的研究
<正>目的:探索骨微观结构在承载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分布对于研究骨质疏松骨折、骨坏死等骨病发生的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骨微观结构形变进行模拟分析,但是受到材料性能、虚拟载荷以及边界条...
孟昊业彭江汪爱媛马沁巍马少鹏许文静卢世璧
文献传递
Micro-CT动态观察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通过Micro-CT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体积、骨矿物密度、骨小梁结构等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清洁级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300 g±20 g,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3个月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进行股骨干中段骨折造模,髓内钉固定。骨折固定术后,分别于术后4周,6周,8周,12周进行骨折端显微CT观察,并进行骨结构和骨矿物密度(BMD)的定量分析。术后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质疏松大鼠骨折后8周骨折区骨痂总体积(Total Volume,TV)、骨痂中高矿化组织出现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骨组织占骨痂总体积的比率(Bone Volume Fraction,BVF)随时间点有明显上升趋势,且12周后显著大于4周。骨痂中总体矿物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12周明显高于4周。矿化组织自身的密度(TissueMineral Density,TMD),12周高于4周,8周于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隙(Tb.SP),12周与4周、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Tb.SP在12周出现下降,12周时改建塑型基本完成。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12周,骨折断端板层骨改建形成骨小梁,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结论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大鼠早期,Micro-CT分析显示骨痂数量因损伤而增加,但软骨性骨痂至骨痂演变过程较慢。骨折后期,矿化诱导新骨生成,且骨折大鼠在12周基本完成矿化,从而促进骨折修复。
王耀琴彭江眭翔赵钧如薛静许文静汪爱媛卢世璧覃秀桃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
基于CT轮廓信息的荧光分子断层重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2012年
【摘要】目的采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获取的轮廓信息,设计开发一款基于cT轮廓信息的荧光分子断层重建(FMT)软件,并使该软件能以模块形式被外部程序调用。方法分别用C++、MATLAB、COMSOL进行软件的封装、数值运算、有限元分析,并利用MATLAB引擎技术、COMSOL的LiveLink技术、STL文件和INI文件实现软件内各模块以及程序与外部程序的连接。结果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CT轮廓信息的荧光分子断层重建软件,并通过了软件测试。结论此开发方法方便,所开发的重建软件可操作性好、可移植性及适应性强,且安全可靠。
陈劲松曹旭何耘刘飞张宾白净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MATLAB
金纳米材料复合型光敏剂介导的近红外光照治疗对于4T1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对金纳米材料复合型光敏剂介导的近红外光照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传统光敏剂吲哚菁绿(ICG)包裹在特定长径比的金纳米棒(AuNR)上,制备得到新型光敏剂——吲哚菁绿-金纳米棒(ICG-AuNR),并使用该复合型光敏剂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进行近红外光照治疗实验研究.结果 复合型光敏剂的荧光强度为同浓度游离ICG溶液的4倍;同时,与相同浓度的游离ICG溶液相比,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在复合型光敏剂介导的近红外光照治疗中表现出更低的细胞存活率.结论 与相同浓度的游离ICG溶液相比,金纳米材料复合型光敏剂对肿瘤细胞具有更有效的生长抑制以及治疗作用.
刘晴谢欣张玥刘飞张宾白净
关键词:金纳米棒吲哚菁绿光照治疗
动态荧光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动态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能够描述荧光分子探针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以及排出的完整过程,是一种可以对生物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动态成像技术.这项技术具有无电离辐射、成像速度快、灵敏度及特异度高、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系统、算法和应用3个方面对动态荧光分子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张光磊刘飞张宾白净
关键词:荧光分子探针
Extraction of Target Fluorescence Signal from In Vivo Background Signal Using Image Subtraction Algorithm被引量:4
2012年
Challenges remain in fluorescence reflectance imaging (FRI) in in vivo experiments, since the target fluorescence signal is often contaminated by the high level of background signal originated from autofluorescence and leakage of excitation light.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image sub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wo images acquired using two excitation filters with different spectral regions. One in vivo experiment with a mouse locally injected with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was conducted to calculate the subtraction coefficient used in our studies and to validate the subtraction result when the exact position of the target fluorescence signal was known. Another in vivo experiment employing a nude mouse implant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expressing colon tumor wa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mployed method to extract target fluorescence signal when the exact position of the target fluorescence signal was unknown. The subtra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image subtraction algorithm can effectively extract the target fluorescence sign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arget-to-background ratio (TBR)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33.5 times after background signal subtraction.
Liu, Fei Liu, Xin Zhang, Bin Bai, Jing
关键词:BIOMEDICALBIOMEDICALIMAGINGFLUORESCENCEFLUORESCENCEIMAGINGIMAGING
基于显微CT的数字体相关法测量骨微观三维变形场的研究
目的:探索骨微观结构在承载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分布对于研究骨质疏松骨折、骨坏死等骨病发生的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骨微观结构形变进行模拟分析,但是受到材料性能、虚拟载荷以及边界条件的限...
孟昊业彭江汪爱媛马沁巍马少鹏许文静卢世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