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2C16006)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龙海艳顾小平楼崇岳晋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性状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性状
  • 1篇显微结构
  • 1篇开花
  • 1篇光响应
  • 1篇红哺鸡竹
  • 1篇复壮

机构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1篇岳晋军
  • 1篇楼崇
  • 1篇顾小平
  • 1篇龙海艳

传媒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开花红哺鸡竹叶片的显微结构与光响应参数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阐释竹子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变化,探寻竹子花后复壮更新的途径,本研究选取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竹林换叶后出现开花征兆的竹株异形叶和外观正常叶,并以未开花竹株正常叶为对照,进行了叶片结构观察和光响应测定。结果发现:红哺鸡竹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中,叶片的发育有变小变薄的特征,相邻维管束距离增大,维管束横切面积和气孔密度有显著变小的趋势(p<0.05)。开花竹异形叶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维管束横切面积和气孔密度是未开花竹正常叶的71.59%、87.40%、77.79%和73.56%,相邻维管束距离增加了19.34%,这种结构的变化相应地导致了开花竹叶片光合和蒸腾作用的显著降低(p<0.05)。开花竹异形叶的光响应参数,如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是未开花竹正常叶的67%、40.5%和8.27%,分别为900、0.015、1.22μmol·m-2·s-1;光补偿点比未开花竹正常叶高出208.5%,达85.11μmol·m-2·s-1,而开花竹外观正常叶的光响应参数介于两者之间。开花竹株的叶片结构弱化和随之产生的生理功能异化可能是多年生竹子无法像树木那样连年开花、持续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龙海艳顾小平袁娜岳晋军楼崇
关键词:红哺鸡竹开花复壮叶片性状光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