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07-3)

作品数:15 被引量:184H指数:7
相关作者:季书勤李向东张德奇郭瑞王汉芳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4篇玉米
  • 3篇夏玉米
  • 3篇播种
  • 2篇低温胁迫
  • 2篇培肥
  • 2篇小麦生长
  • 2篇胁迫
  • 2篇耕作
  • 2篇旱胁迫
  • 2篇干旱
  • 2篇干旱胁迫
  • 2篇播种机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毒死蜱
  • 1篇性状
  • 1篇悬浮种衣剂
  • 1篇叶片
  • 1篇叶片生理

机构

  • 9篇河南省农业科...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郑州市气象局

作者

  • 7篇季书勤
  • 7篇张德奇
  • 6篇王汉芳
  • 6篇李向东
  • 6篇郭瑞
  • 4篇邵云
  • 4篇李春喜
  • 4篇姜丽娜
  • 2篇赵艳岭
  • 2篇程红建
  • 2篇贺远
  • 2篇王振华
  • 2篇吕凤荣
  • 2篇陈远凯
  • 1篇王言景
  • 1篇付国占
  • 1篇张志娟
  • 1篇谌涛
  • 1篇张前进
  • 1篇张新

传媒

  • 7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耕作与栽培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穗离体培养下干物质及锌元素的积累规律被引量:3
2008年
以花后2 d的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穗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低锌(19.5μg/mL Zn)和高锌(195μg/mL Zn)处理下离体穗各器官干物质及锌元素的积累规律,以探讨锌对籽粒建成和籽粒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培养天数的增加,离体穗干物质积累总量呈增加趋势。高锌处理有利于倒二节、穗下节、旗叶、旗叶鞘、穗轴和颖壳干物质的积累,其籽粒干物质量却明显降低,仅为低锌处理的十分之一。因此,高锌处理离体穗干物质积累总量低于低锌处理。随培养天数的增加,离体穗各器官锌含量呈增加趋势,且高锌处理下各器官锌含量均明显高于低锌处理。不同器官锌含量存在差异,表现为旗叶较高,而籽粒较低。随培养天数的增加,离体穗锌积累量呈"快-慢-快"的递增趋势,高锌处理除籽粒外其他器官锌的积累量远高于低锌处理。低锌处理下锌主要积累于颖壳、籽粒和旗叶,籽粒锌积累量占总量的20%;而高锌处理下锌主要积累于颖壳和旗叶,在籽粒中积累较少,仅占总积累量的3%。
姜丽娜王志敏蒿宝珍侯飞邵云李春喜
关键词:离体穗培养干物质
深松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深松与秸秆覆盖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包括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深松覆盖、深松不盖、免耕覆盖、免耕不盖)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和最终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其他3种耕作模式相比,深松与秸秆覆盖处理下玉米穗位叶能够维持较高光合速率,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降低非光化学猝灭。深松覆盖最终玉米产量比深松不盖、免耕覆盖、免耕不盖分别提高6.08%、11.51%、21.1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深松与秸秆覆盖在降水较多的豫南雨养区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郭书亚付国占王振华顾顺芳李亚贞
关键词:深松秸秆覆盖夏玉米
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2007—2008年在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种比1:50~70)对玉米无不良影响;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9.8s%和71.5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拌种、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08%,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在防治丝黑穗病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为81.06%,略高于对照药剂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包衣,显著高于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药种比为1:60时防效为72.65%,介于两个对照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95%,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因此,该种衣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拌种包衣。
王汉芳季书勤李向东郭瑞张德奇
关键词:毒死蜱烯唑醇玉米种衣剂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中、北部冬小麦播期和越冬的影响被引量:20
2011年
利用近30 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均气温每年约增加0.054 5℃;越冬气温亦呈上升趋势,每年约增加0.078 8℃。综合理论与田间试验结果,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应控制在10月7-10日,最晚不宜超过10月15日。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李向东张德奇程芳芳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麦播种期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继承、改造和提升被引量:9
2007年
根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特点,通过分析其历史演变过程,对比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不同特征,提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传统农业技术,继承其优良传统,改造其落后和不完善的地方,最终将传统农业技术提升为现代农业技术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李向东季书勤高旺盛陈源泉王汉芳郭瑞张德奇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
豫中南部小麦产量持续提升的技术途径被引量:2
2010年
豫中南部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其光热水资源丰富,是目前河南省小麦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为此,分析了豫中南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张德奇季书勤陈远凯
关键词:小麦生产
栽培措施对冬小麦抗干旱、低温胁迫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干旱、低温逆境下不同土壤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两合土、砂姜黑土2种土壤,设置了包含施有机肥、保持土壤水分、整地(粗糙、精细和旋耕)等共7种土壤耕作方式处理,调查测定了冬小麦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出苗、土壤水分、分蘖等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冬小麦抗寒能力。粗放整地处理的小麦对低温逆境的耐受能力较弱,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适宜水分、精细整地等栽培措施明显增强小麦抗低温逆境能力。冬小麦在逆境下,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大幅增加;低温逆境下冬小麦叶片脯氨酸含量比干旱逆境下急剧增加;干旱能提高小麦叶片中脯氨酸含量;适度干旱+低温逆境下的小麦抗寒能力增强。说明,土壤水分、肥力是影响冬小麦抗低温逆境胁迫能力的主要因素;一定范围内的干旱逆境锻炼,对提高小麦抗低温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张德奇李向东陈远凯程红建吕凤荣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胁迫低温胁迫
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豫中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是病虫害易发区。为此,开展了不同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会造成产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赤霉病和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通过防治赤霉病和吸浆虫,可分别提高产量13.3%和8.17%,原因在于防治赤霉病和吸浆虫有效提高了穗粒数(4~5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较常规病虫管理措施可使小麦产量提高4.45%~13.34%,尤其后期对纹枯病和蚜虫等防治到位,可使千粒重提高3.2~12.2g。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王汉芳郭瑞程红建谢耀丽
关键词:冬小麦病虫害
夏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为提高夏玉米免耕播种质量,选用省内外使用的2BJM-2(6)窝眼式、2BYF-3A仓转式、2BYF-3大外轮式3种玉米播种机和人工点播方法进行了夏玉米铁茬免耕播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机型基本可以满足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的免耕播种,其中,以2BYF-3A仓转式玉米播种机的排种性能最好,用种量最少,产量最高。
王振华刘晓文张前进张新
关键词:玉米免耕播种播种机
不同土壤条件下干旱、低温对冬小麦形态和生理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干旱、低温逆境下不同土壤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形态和生理的影响。采用两合土、砂浆黑土2种土壤设置包含施有机肥、保持土壤水分、整地(粗糙、精细和旋耕)等因素共7种土壤耕作方式处理,调查测定冬小麦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出苗、土壤水分、分蘖等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冬小麦抗寒能力。粗糙整地表现出较差的低温耐受能力,施用有机肥、土壤水分、精细整地等栽培措施能明显增加抗低温能力。冬小麦在逆境情况下,叶片中脯氨酸含量较正差情况的脯氨酸含量大幅增加;低温逆境下冬小麦叶片脯氨酸含量比干旱逆境下急剧增加而且幅度大;适度的旱情能提高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提高后期抗寒能力。土壤水分、肥力是影响冬小麦抗低温逆境胁迫能力的主要因素,一定范围内的干旱逆境锻炼,对提高小麦抗低温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李向东张德奇吕凤荣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胁迫低温胁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