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6ZR14111)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黎明肖良李玥郭玉峰王倩倩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 2008年
- 目的初步分离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并探讨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自溶、离心的方法去除发形霞水母触手刺丝囊并获取触手提取物,通过阶段梯度阳离子交换色谱,应用0%,20%,40%,100%B液4种比例洗脱液将触手提取物分成4个组分,分别观察分离各组分的溶血、心血管等活性,并与触手提取物平行对比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到具有溶血、心血管活性的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4个洗脱组分中,0%B液组分无上述3种活性,20%B液组分具有溶血活性、40%B液组分具有心血管活性,而100%B液组分则含有色素。结论通过阳离子交换色谱,初步将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中具有溶血活性、心血管活性以及色素等组分分离开来,为后续进一步纯化其单一活性组分打下基础。
- 肖良郭玉峰张静贺茜聂菲李玥叶小飞张黎明
- 关键词:溶血活性心血管活性
- 水母蜇伤家兔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09年
- 为探讨利用家兔建立一种不依赖鲜活水母触手的皮肤蜇伤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皮内注射水母刺胞混悬液或刺胞毒素(蛋白浓度为2.56mg/ml),采用大岛人工海水做对照。给予刺胞混悬液或刺胞毒素后24、48和72h分别观察皮肤红肿情况并参考相关标准进行评分,评分后取损伤局部皮肤观察病理变化。皮内注射刺胞混悬液或刺胞毒素后皮肤红肿明显,24、48、72h的皮肤刺激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观察可见围绕注射点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提示,皮内注射刺胞混悬液或刺胞毒素可以粗略模拟水母蜇伤后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改变。
- 张智李玥蔡滨欣郭玉峰肖良王倩倩张黎明
- 关键词:水母蜇伤家兔
- 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观察水母触手提取物(TOE)对大鼠离体心脏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心脏毒性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n=12),利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TOE,观察其对大鼠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结果给予TOE后,与空白组比较,心率减慢和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TOE对心脏的传导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是其心脏毒性的原因之一。
- 蔡滨欣郭玉峰张智肖良张黎明
- 关键词:离体心脏
- 水母毒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07年
- 概述水母毒素的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皮肤与肌肉毒性、细胞毒性、抗氧化活性及多种酶活性等。该毒素成分复杂、不耐热、易氧化,在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制备高纯度、高活性水母毒素的新方法有待于探索开发。
- 肖良张黎明
- 关键词:生物学活性
- 水母溶血毒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英文)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与方法:为阐明已报道的5种水母溶血毒素的氨基酸组成和序列、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二级结构、保守区域、分子进化关系等,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与结论:不同水母溶血毒素的氨基酸组成和理化性质相类似;水母溶血毒素存在跨膜结构域和疏水区域;在20~21位点最有可能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α螺旋、不规则卷曲是二级结构中最大量的结构元件,β折叠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在其中3种水母毒素蛋白中存在4个保守区;以MP法和NJ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基本一致。
- 欧阳春磊高佳栋任玉坤肖良王倩倩郭玉峰蔡滨欣张黎明
- 关键词:水母溶血毒素生物信息学
- 发形霞水母毒素溶血活性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发形霞水母毒素(Cyanea capillatafull venom,CFV)的体外溶血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超声破碎法分离得到CFV,测定其半数溶血分数(HU50),探讨温度、pH、放置时间对溶血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动物红细胞对溶血活性的敏感性。结果CFV溶血活性的HU50为5.82μg.mL-1;溶血活性对温度和pH变化耐受性差,在40℃和pH 8.0时有最大溶血活性;25℃和37℃放置12 h CFV溶血活性迅速下降至18.6%和17.4%;对不同动物红细胞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以家犬红细胞最为敏感。结论CFV有显著的溶血活性。
- 贾晓鸣肖良聂菲樊军文李玥张黎明
- 关键词:溶血活性
- 发形霞水母毒素分离及其心血管活性初步研究
- 目的:提取发形霞水母(Caynea capillata)毒素并初步探讨其心血管活性。方法:新鲜发形霞水母触手250 g加入等体积自配海水,自溶4 d,过滤、离心获取无刺丝囊触手提取物;沉淀用玻璃匀浆器匀浆后再离心,获取刺...
- 肖良聂菲张静樊军文李玥张黎明
- 关键词:毒素心血管活性溶血活性
- 文献传递
- 水母蜇伤皮肤防护剂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随着全球人口的日益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海洋资源依赖的提高,人类与海洋的接触在不断增加。海洋有害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尤以水母蜇伤最为多见。据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每年夏季约2万人遭水母蜇伤,其中超过1万人需要紧急救治。在我国沿海,水母蜇伤也是危害较严重的海洋生物伤之一。1987年7月29日至8月5日仅8天时间,北戴河海域即有1583人因水母蜇伤就诊,最多一天达322人。对于水母这类自泳能力弱、毒器穿透能力有限的有毒生物而言,广谱水母蜇伤皮肤防护剂具有比抗毒血清更好的应用前景,加强对水母蜇伤皮肤防护剂的研究成为现实需求。
- 张智李玥肖良张黎明
- 关键词:皮肤防护剂水母蜇伤海洋资源海洋生物伤有害生物紧急救治
- 水母毒素心血管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8年
- 简要介绍水母毒素的心血管毒性及其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Ca2+通道、儿茶酚胺受体、胆碱能受体等与水母毒素心血管效应的关系。
- 王倩倩肖良贺茜张黎明
- 关键词:水母毒素心血管活性
- 作用于电压门控Na^+通道的海洋生物毒素被引量:1
- 2009年
- 电压门控Na+通道是神经、肌肉和心脏产生和传递快速电信号的基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毒素通过与电压门控Na+通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药理作用和毒理效应。此文综合介绍了作用于电压门控Na+通道的代表性海洋生物毒素。
- 蔡滨欣郭玉峰张智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