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SiProbe-2)

作品数:1 被引量:17H指数:1
相关作者:王椿镛楼海姚志祥周民都曾融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厚度
  • 1篇地壳结构
  • 1篇西秦岭
  • 1篇接收函数
  • 1篇构造带
  • 1篇波速
  • 1篇波速比

机构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1篇曾融生
  • 1篇周民都
  • 1篇姚志祥
  • 1篇楼海
  • 1篇王椿镛

传媒

  • 1篇地震学报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西秦岭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被引量:17
2014年
根据西秦岭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117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高质量波形数据,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H-k叠加方法,求得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通过分析地壳厚度、波速比及其关系和接收函数CCP叠加剖面,研究了该区域的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地壳结构差异大,呈过渡带特征.地壳厚度总体上呈北北西向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羌塘块体地壳厚度为72km,渭河盆地附近为39km.西秦岭构造带的地壳厚度为42—56km,南北向莫霍界面平坦.研究区域P波与S波波速比平均为1.74,其中西秦岭构造带平均为1.72.较低的波速比主要分布在西秦岭构造带、祁连山块体、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以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含长英质酸性岩组分的上地壳叠置增厚而导致的.该区域缺少超高波速比,表明这一区域发生岩浆底侵或上地壳熔融的可能性很小.综合分析表明,西秦岭构造带及邻区的地壳结构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并在向东北向扩张中受到周边块体的阻挡而引起的地壳构造变形所致.西秦岭构造带的莫霍界面变化和波速比分布与该构造带经历碰撞地壳增厚后的伸展走滑运动有关.
姚志祥王椿镛曾融生楼海周民都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波速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