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CSH028)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林丹华刘杨李泽马丽霞王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生代农民
  • 3篇新生代农民工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民工
  • 2篇歧视
  • 2篇家庭
  • 2篇家庭环境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适应
  • 1篇幸福感
  • 1篇抑郁
  • 1篇抑郁情绪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知觉
  • 1篇中介
  • 1篇中介作用
  • 1篇少年
  • 1篇社会支持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 1篇浙江经贸职业...

作者

  • 6篇林丹华
  • 3篇刘杨
  • 2篇马丽霞
  • 2篇李泽
  • 1篇胡伟
  • 1篇范兴华
  • 1篇徐晓叶楠
  • 1篇陈舒洁
  • 1篇蔺秀云
  • 1篇许颖
  • 1篇王芳
  • 1篇王芳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年轻女性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考察女性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每日吸烟、大量饮酒、自杀意图和自杀尝试)及其与各影响因素(同伴危险行为、流动性、满意度和抑郁)的关系。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478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年轻女性流动人口进行测查。结果:①13.2%的女性流动人口每天都吸烟,22.9%的女性流动人口曾大量饮酒,10.9%和2.3%的女性流动人口有自杀意图和自杀尝试;②30%左右的女性流动人口有1种及以上的高危行为,14%的女性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数量达到并超过2种。女性流动人口报告的高危行为数量越多,同伴危险行为越多,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越低,抑郁得分也越高;③同伴危险行为、满意度和抑郁可以显著地直接预测女性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同伴危险行为、流动性和满意度又通过抑郁情绪间接地预测该人群的高危行为。结论:应高度关注年轻女性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给予她们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她们远离不良同伴的诱惑和不良影响。
林丹华马丽霞徐晓叶楠蔺秀云王芳
关键词:高危行为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危险性、未来定向与农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被引量:1
2011年
本研究以683名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为对象,考察了农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危险性、未来定向的关系。结果发现:(1)10.7%的农村青少年曾有过吸烟行为,7.7%的青少年过去一个月吸烟,男生、初中生、留守儿童青少年的吸烟行为显著地多于女生、小学生和非留守者;(2)家庭环境危险性、未来定向与农村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相关;(3)家庭环境危险性可以直接地预测农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同时,未来定向在家庭环境危险性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的作用,提醒我们应高度关注未来定向的保护性作用。
林丹华许颖李晓铭范兴华
关键词:家庭环境危险性吸烟行为农村青少年
流动压力与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在流动压力与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广州、福州三地的386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查。结果:①高流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的文化差异压力高于低流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的文化差异压力高于未婚的新生代农民工。②积极应对方式对流动压力与抑郁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15,P<0.05),消极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能有效的削弱流动压力对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的负面影响。
刘杨李泽林丹华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抑郁情绪
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考察系统家庭环境在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广州、福州三地的386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查。结果:①受教育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新生代农民工。②新生代农民工系统家庭环境可划分为良好家庭环境和不良家庭环境两种类型。③系统家庭环境在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中发挥调节作用,其中良好家庭环境组中歧视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的绝对值为(|β|=0.03,P=0.68);不良家庭环境组中歧视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的绝对值为(|β|=0.44,P<0.001)。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消解歧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刘杨陈舒洁林丹华
关键词: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
歧视知觉、逆境评价和流动人口心理适应的关系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深入探讨流动人口歧视知觉、逆境评价与心理适应之间的作用。方法: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在北京和杭州两地共抽取328名农村流动人口为被试。结果:①流动人口的平均流动时间接近7年,流动城市数目为2.79个,流动性为0.65±0.77;②男性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女性,高流动性群体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低流动性群体,同时,流动性越高,歧视知觉越高,自尊越低;③流动人口歧视知觉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部分通过逆境评价来实现。结论:逆境评价在流动人口歧视知觉和心理适应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胡伟王芳马丽霞林丹华
关键词:流动人口歧视知觉心理适应
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中介作用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考察社会支持、自尊在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中的共同中介作用。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广州、福州三地的386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查。结果:①受教育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感知到的歧视要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新生代农民工;②在加入社会支持、自尊两个变量后,歧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系数不再显著(β=-0.05),同时和单独考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时相比,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部分影响效用为自尊所中介。结论:歧视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为歧视→社会支持→自尊→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相比,自尊是更为核心的中介变量。
刘杨李泽林丹华
关键词:歧视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自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