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425)
- 作品数:25 被引量:176H指数:8
- 相关作者:李新举闵祥宇刘宁黄晓娜李海燕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矿业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煤矿塌陷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特征被引量:16
- 2014年
- 土壤的颗粒组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性质,为探究不同复垦年限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土壤颗粒分形理论为基础,选取邹城市典型采煤塌陷地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煤矿塌陷区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不同粒径含量和土壤养分状况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随复垦年限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变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大。②在垂直剖面尺度上,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密度、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砂粒含量、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关性很小。③在时间尺度上,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有机质含量、密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黄晓娜李新举刘宁闵祥宇
- 关键词:土地复垦分形维数
- 基于修正介电常数模型的煤矿区复垦土壤压实评价被引量:6
- 2016年
- 模拟复垦机械对试验区土壤进行不同程度的压实,在探地雷达获取土壤介电常数的基础上,检验并修正了4种经典复合介电常数模型,并结合野外试验对修正后的模型通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土壤介电常数与土壤压实指标(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率等)相关系数>89%,可以表征土壤压实状况;原有复合介电常数模型虽然存在误差不能直接使用,但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0.99,修正后二者拟合误差<1%;在野外试验中,基于修正后的介电常数模型反算的土壤压实指标(容重、孔隙率)与实验室测量值误差率<5%,通用性较好。表明在科学布设测线以保证探地雷达准确获取土壤介电常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修正后的复合介电常数模型对煤矿区复垦土壤压实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 刘宁李新举郭斌闵祥宇
- 关键词:复垦土壤探地雷达
- 不同复垦方式对煤矿复垦区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以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粉煤灰充填、煤矸石充填、引湖充填、引黄充填、预复垦5种方式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0 cm耕作层,煤矸石充填较其他方式对复垦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效果更显著,分别达28.07 mg/kg、45.15 mg/kg、1.14%。速效钾含量以引黄充填最高,粉煤灰充填对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最小,预复垦对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小;在30~50 cm土层,对复垦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显著的为粉煤灰充填,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分别高于对照地块68.5%、89.0%、71.4%、177.3%。五种复垦方式对耕作层土壤整体肥力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煤灰充填地块>煤矸石充填地块>引黄充填地块>引湖充填地块>预复垦地块,在30~50 cm土层依次为引湖充填>粉煤灰充填>预复垦>引黄充填>煤矸石充填。综合考虑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粉煤灰充填、引湖充填方式对于济宁地区土壤肥力的恢复效果最为显著,可在该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李俊颖李新举赵跃伦蔡德水吴争力高峰
- 关键词:煤矿区复垦土壤养分
- 蘑菇废料施用对煤矿区复垦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为了研究施用蘑菇废料对煤矿塌陷区复垦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在山东邹城市平阳寺镇2001年国家投资复垦项目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8块试验区。以未破坏地块为对照,对每个地块分6个层次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采用英国的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土壤颗粒组成,通过SPSS分析各地块与未破坏地块土壤颗粒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蘑菇废料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实质是利用其所含有的腐殖质分解,并作为黏结剂增加土壤微团聚体的比重,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性。施用蘑菇废料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主要在0~15.24 cm的土层内,施用蘑菇废料的地块与未破坏地块的颗粒组成相关性均比未施用蘑菇地块的相关性系数高,最明显的是施用蘑菇废料4a的样区4比未施用蘑菇废料的样区3的相关性系数高0.17~0.18,其不同粒径的颗粒组成与未破坏地块样区1的相关性系数为0.940。因而,蘑菇废料的施用对于复垦土壤的物理性状具有改良作用而且可以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 孙纪杰李新举李海燕郭淑丽赵耀伦许爱玲
- 关键词:蘑菇废料土地复垦土壤颗粒煤矿区
- 小浪底调控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被引量:3
- 2013年
-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以0.9km/a的速率迅速延伸,小浪底调控初期(2003-2006年)的造陆速率是天然水沙条件下(1977-1989年)的1.34倍,每1×108 t泥沙的沙嘴延伸长度则为2.9倍;为使黄河口朝良性方向发展,小浪底在运行中应控制利津站的水沙比在0.02t/m3左右,来沙系数稳定在0.01~0.015(kg·s)/m6,即至少保证径流量2×1010 m3,输沙量(3~4)×108 t,含沙量6.34~9.52kg/m3。
- 姚前前李新举于泓王雪峰高国勇黄晓娜
- 关键词:冲淤变化调水调沙来沙系数
- 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以济宁地区引黄充填复垦、引湖充填复垦和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无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找出影响复垦土壤速效磷偏低的原因。结果表明:(1)3种复垦方式下的复垦土壤全磷含量在0.42-0.77g/kg之间,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65-5.22mg/kg之间,复垦土壤全磷含量丰富而速效磷含量偏低;(2)复垦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以难被植物利用的Ca10-P和O-P含量最高,易被植物利用的Ca8-P和Ca2-P含量最少,不同复垦方式下的土壤各无机磷形态含量略有差别,与一般土壤相比,复垦土壤中第二磷源Ca8-P含量占到3%,比重相对降低,难利用磷源O-P含量占到32%,比重大幅升高;(3)复垦土壤无机磷总量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在表层积累,随土层加深,其含量和有效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引黄充填复垦和引湖充填复垦无机磷含量和有效性优于预复垦;(4)复垦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与土壤压实度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0.554*(p〈0.05),与难溶性Ca10-P呈极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650**(p〈0.01)。复垦土壤压实度偏高和有效磷源含量缺乏造成复垦土壤全磷含量丰富而速效磷偏低,比较而言,预复垦方式受到更多的机械碾压而磷素状况更差。
- 闵祥宇李新举刘宁许燕
- 关键词:复垦土壤土壤压实理化性质无机磷形态
- 近30年南四湖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特征被引量:3
- 2018年
- 选取1985、2000年Landsat5 TM及2015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格网化为基础,分别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对南四湖湿地近30年的景观类型转移状况、生态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工湿地面积逐年上升,非湿地略有增加,由1985年自然湿地为主导的"湖泊-芦苇-荷田"景观结构转变为2015年人工湿地主导的"养殖水面-水稻田-湖泊"结构;(2)湖区主要呈现出大量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的趋势,转出面积最显著的是芦苇,为501.88 km2,主要转化为养殖水面、水稻田。转入面积最大的是养殖水面,为305.70 km2,主要由芦苇、荷田及湖泊转化而来;(3)1985~2000、2000~2015和1985~2015年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值分别为-0.73、-0.40和-1.12,景观生态等级降低,宏观生态状况驱差,但后15年较前15年生态转差程度有所减缓,转化剧烈区域分布在最容易被人为垦殖的湖区东西两侧。
- 梁佳欣李新举高峰许燕
- 关键词:南四湖湿地转移矩阵
- 小浪底运行对黄河三角洲水沙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被引量:8
- 2012年
- 采用统计资料分析与实践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浪底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小浪底调水调沙作用改变了水沙的年内分布,汛期始期提前至6月,结束期延长至11月,汛期与非汛期间的差异变小,水沙量年内分布趋于均匀,但总体上年水沙量较天然条件下分别偏少27.4%,72.1%;小浪底通过调节水沙配置,使水沙比和来沙系数趋于正常化和合理化(0.01t/m3,0.01kg.s/m6),水沙搭配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对黄河三角洲(黄三角)河口沙嘴和海岸动态平衡的保持意义重大;小浪底使黄河三角洲全年保持一定的流量和3 000~4 000m3/s的洪峰量,有效遏制了断流的发生,并且使泥沙组成明显粗化。
- 姚前前李新举王梅王雪峰高国勇刘永金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调水调沙
- 高潜水位矿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热导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7年
- 以东部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复垦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挖深垫浅复垦、充填复垦、预复垦3种复垦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的分布及原因。在3种复垦方式典型样地上开挖剖面,分别取0—20,20—40,40—60cm土层土样,经实验分析观测土壤热导率及相关物理指标。结果表明:(1)复垦方式、剖面层次和二者交互作用均是使热导率产生显著差别的因素(p<0.01),对土壤热导率总体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86.8%,89.6%,71.9%;(2)土壤热导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型变化趋势;(3)复垦可以显著(p<0.05)影响土壤热导率大小,并增加其在不同剖面层次上分布的差异;(4)在含水量和温度差异不大的条件下,土壤容重在1.205~1.593g/cm3时,砂粒含量为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当土壤容重在1.604~1.813g/cm3时,容重为影响热导率的主要因素。与未塌陷耕地相比,复垦土壤热导率偏低,在土层间分布差异性增加,因此应综合考虑容重和质地,从降低土壤容重的角度入手,改良复垦土壤热导率。
- 闵祥宇李新举
- 关键词:复垦土壤
- 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机制探讨被引量:1
- 2017年
- 煤矿生产带来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分布与粮食生产区高度重合,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居民健康。生态补偿作为一种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工具集,已经在流域生态补偿、农林业生态补偿、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选择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完善配套机制建设,是解决我国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特点,提出针对不同污染等级的生态补偿方式,并建立基于"环境价值"和"机会成本"的补偿标准测算体系。从生态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资金来源、补偿方式等方面,构建了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的补偿机制,并从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生态补偿配套机制建设,为我国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李芳李新举
- 关键词:煤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