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1059) 作品数:11 被引量:39 H指数:3 相关作者: 高飞 汪庆祥 郑成凤 廖晓磊 王立衡 更多>> 相关机构: 闽南师范大学 漳州师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HPLC-UV-MS/MS法对金线莲中黄酮类组分的鉴定和测定 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HPLC-UV-MS/MS方法对金线莲中黄酮类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含量测定.液相色谱分离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分析柱,以乙腈和水(含0.03%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根据ESI-MS/MS分析,并与标准品和文献数据比较,确定金线莲中含有10种黄酮类组分.其中五个已知的黄酮类组分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5),最低检测限(LOD)范围为129.45 ~ 223.56 ng/mL,回收率范围为98~106%(RSD值均小于3.49%).实验表明,所建方法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适于组培金线莲的质量控制. 郑成凤 潘裕添 蔡文燕 苑小宁 高飞关键词:金线莲 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 黄酮 2-(4-甲酰基苯基)C_(60)吡咯烷的合成 2011年 以甘氨酸和对苯二甲醛为原料与C60反应,首次获得了一种新型的2-(4-甲酰基苯基)C60吡咯烷衍生物.通过核磁、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该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确认,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微分脉冲伏安法对其进行性能测试,表明该物质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能. 陈建平 史娟兰 李拂晓 郑成凤 蔡细丽 郑梅霞 汪庆祥 高飞基于单壁碳纳米管-十二醛复合材料的DNA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3 2013年 将单壁碳纳米管(SWNTs)和十二醛(DA)混合超声分散,得到均匀、稳定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SWNTs-DA)。将其滴涂在玻碳电极表面晾干得到复合材料修饰电极(SWNTs-DA/GCE),再通过胺醛缩合反应将末端修饰氨基的单链DNA探针共价固定在SWNTs-DA/GCE表面,构建了一种新型的DNA电化学传感器。以[Fe(CN)6]3-/4-为电活性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传感器的层层组装过程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作为杂交指示剂,考察了传感器分析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B在传感器上的峰电流值(Ip)与互补序列浓度对数值(lgcS2)在1.0×10-15~1.0×10-1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根据3倍信噪比(S/N=3),计算得检出限为2.0×10-16mol/L。选择性实验表明该传感器能对互补序列、三碱基错配序列和非互补序列进行很好的识别。 李拂晓 蔡细丽 郑成凤 王霞 高飞 汪庆祥关键词:单壁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亚甲基蓝 DNA传感器 木犀草素在C_(60)衍生物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017年 将新型的C_(60)吡咯烷衍生物(FPD)的异构体之一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木犀草素在FPD/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该电极对木犀草素的氧化还原过程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在2×10^(-8)mol/L^10^(-5)mol/L浓度区间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_(pc)=-0.0103C-3.5955(R^2=0.9901),检测限为6.6×10^(-9) mol/L。表明所制备的修饰电极对木犀草素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王善善 苑小宁 杜鹏 林欣 高宁宁 汪庆祥 高飞关键词:富勒烯吡咯烷衍生物 电化学检测 木犀草素 一种席夫碱钴(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13年 以邻苯二胺、水杨醛和乙酸钴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席夫碱钴(Ⅱ)配合物(CoL,L=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采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及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在pH 7.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法、粘度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席夫碱钴(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实验表明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特征吸收峰的减色效应,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光谱滴定法测得二者的结合常数为1.1×104L/mol。粘度实验显示,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加大,DNA相对粘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二者之间通过部分嵌插模式结合。电化学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对应于中心Co(Ⅱ)离子的氧化还原峰,当加入一定量的DNA后,该对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进一步表明席夫碱钴配合物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 丁应涛 王立衡 郑成凤 蒋淑恋 黄立漳 高飞 汪庆祥关键词:席夫碱 DNA结合 邻菲罗啉-铜(II)-水杨酰胺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水杨酰胺多吡啶铜配合物[Cu(phen)(sa)](phen=1,10-邻菲罗啉,sa=水杨酰胺)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显示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特征吸收峰的减色效应,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加入DNA后,配合物的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表明二者可能通过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进一步表明[Cu(phen)(sa)]作为电化学探针,能在1.3×10-5~6.7×10-5moL/L DNA浓度范围内对DNA进行定量检测。将该铜配合物作为杂交指示剂应用于DNA传感器中对花椰菜花叶病毒的35S启动子基因(CaMV35S)相关DNA片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对互补序列和非互补序列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丁应涛 王立衡 余章龙 张旋 汪庆祥关键词:1,10-邻菲罗啉 铜配合物 基于石墨烯和蒽醌-2-磺酸钠的Pb^(2+)核酸适体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5 2014年 构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GR)-蒽醌化合物(AQMS)在核酸适体表面层层组装的Pb2+电化学传感器。将修饰有巯基的Pb2+核酸适体(apt)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然后利用GR与apt碱基之间的π-π作用,将GR吸附在apt修饰电极表面,并用于电活性分子AQMS的组装和电化学信号的放大。当目标分析物(Pb2+)存在时,Pb2+诱导apt转变为稳定的G-四联体结构,使得GR连同信号分子AQMS从电极表面脱落,电化学信号降低,从而实现对Pb2+的监测。结果表明,传感器对Pb2+具有很好的特异识别性,且Pb2+浓度在5.0×10!10~5.0×10!8mol/L的范围内,AQMS的峰电流变化值(ΔIpa)与Pb2+浓度对数(lgCPb2+)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3σ,计算得检出限达到6.0×10!11mol/L。 高彩 杭乐 廖晓磊 高飞 汪庆祥关键词:铅离子 石墨烯 A highly sensitive dopamine sensor based on a polyaniline/reduced graphene oxide/Nafion nanocomposite 被引量:4 2017年 A nanocomposite of polyaniline/reduced graphene oxide(PANI-r GO)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Raman spectra, XRD, SEM and TEM.Then the hybrid material of PANI-r GO and Nafion(PANI-rGO-NF) was prepared and used to modify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for the trace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DA) employing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 It was found that the hybrid material showed good 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the oxidation of DA, and no response to ascorbic acid(AA) and uric acid(UA) was observed, suggesting a high selectivity of the sensor toward DA. The peak currents wer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DA in the range from 0.05 mmol/L to 60.0 mmol/L(R = 0.996) and 60.0 mmol/L to 180.0 mmol/L(R = 0.996)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0.024 mmol/L(S/N = 3). The modified electrode also exhibited excellent repeatability and stability. Li-Qing Xie Yan-Hui Zhang Fei Gao Quan-An Wu Piao-Yang Xu Shan-Shan Wang Ning-Ning Gao Qing-Xiang Wang关键词:DOPAMINE NATION POLYANILINE 基于分子信标末端现场标记三聚氰胺-Cu^(2+)电活性分子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分子信标自由末端现场标记电活性信号分子的新型DNA传感器.首先将3′修饰巯基的分子信标通过Au–S键自组装到金电极表面,然后在修饰有羧基的5′自由末端通过共价偶合和配位作用依次组装上三聚氰胺(Mel)和铜离子(Cu2+),得到以Mel-Cu2+配合物为电活性信号源的分子信标.该方法简单实现了电活性分子信标的标记、分离和纯化.以[Fe(CN)6]3-/4-为电化学探针,采用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法对层层自组装过程进行了表征.杂交实验表明,Mel-Cu2+信号源所对应的峰电流强度随着杂交液浓度的增大逐渐降低,且氧化峰电流与互补序列浓度对数在1.0×10-15~1.0×10-9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3σ计算得到检测限为2.4×10-16 mol/L.另外,由于分子信标特殊的茎环结构特征和Mel-Cu2+信号源稳定的无机配位组成,传感器显示了很高的特异性、再生性和稳定性. 廖晓磊 张旋 杭乐 高凤 高飞 汪庆祥血红蛋白在室温离子液-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 2012年 制备了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BMIM]PF_6)/壳聚糖(CS)-多壁碳纳米管(MWNT)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BMIM]PF_6/CS-MWNT/GCE),并用于血红蛋白(Hb)的固定及直接电化学研究.电化学实验表明,[BMIM]PF_6/CS-MWNT复合膜能大大提高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及电子传导性能.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Hb在修饰电极表面呈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对应于血红蛋白辅基血红素中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电对,式量电位(E^0′)为-0.451V,传递系数(α)和直接电子转移的速率常数(κ_s)分别为0.427和0.065 s^(-1).在pH5.0-pH9.0的范围内,式量电位和pH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斜率为-40.6mV/pH,这表明IIb一个电子的传递伴随着一个质子的转移.同时,该修饰电极对H_2O_2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构造了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重现性的新型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张斌 王立衡 蔡细丽 陈国良 高飞 廖晓磊 林佳 汪庆祥关键词:碳纳米管 壳聚糖 血红蛋白 直接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