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088)

作品数:15 被引量:290H指数:8
相关作者:乔彦松赵志中王燕傅建利蒋复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地层学
  • 4篇黄土
  • 4篇甘孜黄土
  • 3篇地层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网纹红土
  • 3篇川西高原
  • 3篇磁性地层
  • 2篇地层学研究
  • 2篇气候意义
  • 2篇粒度
  • 2篇季风
  • 2篇季风演化
  • 2篇古气候
  • 2篇古气候意义
  • 2篇古土壤
  • 2篇古土壤序列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1篇乔彦松
  • 8篇赵志中
  • 7篇王燕
  • 5篇李朝柱
  • 5篇王书兵
  • 5篇蒋复初
  • 5篇傅建利
  • 4篇彭莎莎
  • 4篇李名则
  • 4篇刘冬雁
  • 3篇姚海涛
  • 2篇王玲
  • 2篇袁宝印
  • 2篇苗琦
  • 1篇许冰
  • 1篇夏正楷
  • 1篇钱方
  • 1篇谢瑞煌
  • 1篇刘宗秀
  • 1篇李保生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Scienc...
  • 1篇Scienc...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观。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袁宝印郭正堂乔彦松郝青振
关键词:地文期准平原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记录被引量:46
2007年
对四川双流县胜利和黄甲2两个红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且利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及孢粉分析方法探讨了地层的沉积成因及形成环境.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在2个剖面中,B/M界限均位于网纹红土的上部,并且在剖面的中下部记录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说明成都平原网纹红土的母质形成于第四纪中期.沉积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成都黏土、部分网纹红土的母质与川西黄土一样属于风尘沉积.孢粉分析结果揭示出,网纹红土母质形成的第四纪中期,成都平原的植被为针叶林,气候经历了温凉较湿-寒凉较湿-温和或温凉较湿的变化.第四纪中期成都平原相对寒凉-温凉的气候特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以及冰冻圈范围的扩张可能是造成该区气温较低的直接原因.
赵志中乔彦松王燕傅建利王书兵李朝柱姚海涛蒋复初
关键词:成都平原网纹红土磁性地层古环境
基于EMD分解的甘孜黄土磁化率记录的西南季风演化周期性被引量:5
2010年
黄土磁化率可用以指示夏季风强度,并已在中国风尘堆积的古气候演化周期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但迄今多集中于东南季风区.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A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为基础,对1.16Ma以来的磁化率记录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探讨西南季风演化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性.结果表明:偏心率、地轴倾斜、岁差的准周期成分在西南季风区黄土沉积中有明显反映,指示西南季风的演化受天文因素控制;出现岁差的拍频周期,指示印度季风系统具有热带特征;准200ka周期是真实存在的,但其成因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约400ka周期波动,可能对应理论值为准400ka的偏心率长周期.西南季风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是低纬太阳辐射.对于沉积记录的周期性研究来讲,经验模态分解更切合实际,它比传统谱分析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刘冬雁李巍然乔彦松王玲彭莎莎
关键词:气侯变化磁化率
川西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42
2010年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气候主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黄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甘孜黄土在风尘源区经历了斜长石分解从而导致Na,Ca等活动性元素淋失的化学风化过程,沉积后的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成壤过程中碳酸盐的淋溶淀积及Fe2+的氧化.甘孜寺剖面CIA,Na/K以及Fe2+/Fe3+等地球化学参数记录显示,1.15MaBP以来甘孜黄土的风化强度有逐步减弱的趋势,反映了更新世中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持续变干的气候变化特征,是区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本区气候变化在与全球变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约250kaBP以来干旱化程度明显加剧.该气候事件的形成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对西南季风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有关.
乔彦松赵志中王燕傅建利王书兵蒋复初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古气候
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被引量:2
2008年
城镇化进程大体上遵循诺瑟姆(Ray M.Northam)S曲线,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如农民收入少、农村人口多、工业化水平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约束及城镇体系不发育等;分析了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既要从根本着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不断地完善城镇体系,从城镇基础设施、法制法规、政策等软环境上为城镇化建设做好铺垫。
苗琦赵志中李名则张继会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镇化问题
川西甘孜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59
2006年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地区典型的风尘堆积形成于约1.15MaB.P.以前。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说明风尘物质可能经历了风、流水、冰川等多种外动力作用,进一步证明该区的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冰水沉积。另外,研究结果指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环境状况大约在1.15MaB.P.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程度以及高原冬季风的明显增强,而这些变化又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快速隆升密切相关。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将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古环境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及阶地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乔彦松赵志中王燕王书兵傅建利李朝柱蒋复初
关键词:川西高原磁性地层
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黄土磁化率揭示的西南季风演化被引量:6
2009年
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A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为材料,在磁性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高分辨率磁化率记录的多时间尺度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甘孜A剖面典型风尘堆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16Ma。磁化率记录在构造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显示了西南季风演化存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功率谱分析检出典型的偏心率100ka、斜率41ka、岁差23ka轨道周期和11.4、7.5ka的岁差拍頻周期,指示西南季风演化受天文因素影响,印度季风系统对太阳辐射具有非线性响应和热带特征。
刘冬雁彭莎莎乔彦松谢瑞煌
关键词:西南季风青藏高原
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被引量:93
2008年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本文在探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风化壳发育程度将其划分为砖红土风化壳、红壤土风化壳和红化土风化壳3种类型。南方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河流相沉积、滨海相海滩砂和海岸风成砂——"老红砂"以及以下蜀土为主的风尘堆积。近年来在上述沉积物中多处发现旧石器遗址,促进了南方红土的地层年代学研究。根据前人及近期对南方红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南方红土的年代地层学问题,提出了以风化壳岩性特征为基础的岩石地层单位初步划分框架:老红砂划分为中更新统北海组、晚更新统晋江组;风尘堆积划分为中更新统宣城组、晚更新统下蜀组;河流相沉积只划出中更新统白沙井组,晚更新统留待以后研究再划出。
袁宝印夏正楷李保生乔彦松顾兆炎张家富许冰黄慰文曾荣树
关键词:南方红土红色风化壳网纹红土地层划分
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在南方红土的研究中,区分不同地区红土地层的成因类型是研究区域古环境演化的关键。以江西九江红土剖面为例,通过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九江红土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其中,九江剖面上部的下蜀土与西峰黄土粒度特征相近,而剖面下部的网纹红土与西峰古土壤样品更为相似,表明江西九江红土堆积与中国北方黄土一样属于风尘堆积。研究成果为古环境信息的进一步提取奠定了基础。
李敬卫乔彦松王燕彭莎莎
关键词:网纹红土下蜀土粒度特征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被引量:58
2007年
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乔彦松赵志中李增悦王燕傅建利王书兵李朝柱姚海涛蒋复初
关键词:成都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