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W051)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宁黄悦张景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淮海工学院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第三种人
  • 2篇左翼
  • 2篇向左转
  • 1篇多疑
  • 1篇异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策略
  • 1篇政治性
  • 1篇中立
  • 1篇人格
  • 1篇人观
  • 1篇罪责
  • 1篇悖论
  • 1篇想像
  • 1篇历史轨迹
  • 1篇论争
  • 1篇阶级

机构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篇张宁
  • 1篇张景兰
  • 1篇黄悦

传媒

  • 3篇文史哲
  • 1篇中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关于鲁迅“向左转”问题,传统的鲁迅解释框架,无论是左翼论,还是启蒙论,皆遮蔽了诸多认知视野,同时也把鲁迅的一次历史选择,当作终极选择。实际上我们应当排除左翼论和启蒙观的二元对立,采取让鲁迅和“左翼”相互注释的方法,重新回到瞿秋白、王任叔、舒芜等提出的既有命题,认为“转变”和“不变”,在鲁迅那里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着,变化的是某些实体性思想,不变的是一种思想结构或主体性结构。鲁迅在触摸到欧洲精神的根底时,便开始把等级社会孕育的非“人”状态当作“罪”来感受。“罪”和“责”,使他在个人存在与民族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中介。但鲁迅把“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时,却成功地规避了绝对主义逻辑陷阱。“自由”和“平等”的断裂是通过“罪”的意识和“赎罪”行为连接在一起的。而“罪”感和责任意识,又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非政治”的政治性。鲁迅正是带着这种主体性结构和“非政治”的政治性走入“新的阵营里”的。这不足以改变原有的历史形态,但却“改变”着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
张宁
阶级革命与知识分子人格--重论鲁迅的“第三种人”观被引量:6
2009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鲁迅对"第三种人"的基本态度,对其中蕴含的鲁迅的深层意识及其意义有必要进行重新解读。在20世纪30年代那场论争过程中,鲁迅《论"第三种人"》等措词比较温和的文章,既与左联领导人冯雪峰等采取"同一步调",又对"第三种人"的"中立"深表怀疑——后者作为"弦外之音"蕴含着鲁迅对"阶级革命"问题的建立在双向否定的体验中的独特理解:他既坚决反对以共同人性来掩盖阶级对立和政治屠杀的严酷现实,又无法容忍"革命文学家"在虚拟的阶级斗争中采取恐怖主义;既坚决反对"非革命即反革命"的二值逻辑,又无法容忍将一切是非相对化的中庸主义。对"第三种人"的批判,意味着他在这"双向否定"的"失语"的苦苦挣扎中,对一个人在严酷现实面前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道德思考和行为选择,这一思考和选择来自于他所一贯坚持的底层立场。
黄悦
关键词:阶级左翼第三种人中立
“确信”/“多疑”的悖论及对异邦的想像——鲁迅“向左转”历史轨迹考察之一
2008年
1928-1930年间,鲁迅开始"向左转"。对鲁迅这一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将显示出以往研究中许多不曾被发掘的意义,比如他在建立新的"确信"之后仍然所保持的"多疑"的思虑;他对苏联想像中对早期"想像的‘异邦’和现实的中国"思维模式的继承;他从事左翼文化建设中让劳苦大众在既无政治权利亦无经济权利情况下,能够享受一定的健康文化或艺术的动机和努力等等。通过考察,瞿秋白的"鲁迅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命题,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将显示出新的意义。
张宁
隐含话语、政治策略与伦理立场的夹缠——再论左联、鲁迅与“第三种人”的论争被引量:3
2009年
1930年代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在不同时代曾分别被认为是文化上的"敌我斗争"或在"极左"影响下排斥"同路人"、压制"文艺自由"的事件,而鲁迅在其中从未敌视过"第三种人"。但考察历史会发现,这两种观点皆来自持论者各自的意识形态,而非历史本身。事实上,这场争论很多是在隐含话语层面进行的,在其整个过程中,既有"极左"思维影响下的视友为敌,也有明智情境下的政治策略,更有基于伦理学的批评,乃至"穷追不舍"。某种程度上,鲁迅后来是把"第三种人"视为敌人的,但仅仅是伦理之敌,而非政治之敌。而所有这一切夹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至今也难以公论的历史事件。
张景兰
关键词:左翼政治策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