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15504)

作品数:1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庞丽丽李胜富赵娜冯莉李幼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管
  • 1篇胆管上皮
  • 1篇胆管上皮细胞
  • 1篇再灌注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上皮细胞损伤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细胞
  • 1篇内胆
  • 1篇灌注
  • 1篇肝内
  • 1篇肝内胆管
  • 1篇肝移植

机构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篇李璐璐
  • 1篇李永胜
  • 1篇龙丹
  • 1篇李幼平
  • 1篇冯莉
  • 1篇赵娜
  • 1篇李胜富
  • 1篇庞丽丽

传媒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肝移植缺血再灌注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对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human Intrahepatic Biliary Duct Cells,hIBDC)损伤机制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导临床相关研究,为深入探讨损伤机制找准切入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70~2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07),限中英文研究。由两位作者参与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基于纳入文献性质,分主题作描述性系统评价。结果移植肝IR损伤的研究最早见于1970年,此后逐年增加。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5篇,含临床研究13篇,基础研究35篇,综述17篇。基础研究以机制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①胆道与胆管上皮细胞生理;②肝移植IR致IBDC损伤机制;③主要损伤机制包括冷缺血、热缺血、再灌注、胆汁和疏水性胆盐损伤。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预防研究,包括非手术方法(如灌注液、中药和左旋赖氨酸)及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无重大突破,局限于保守治疗和失败后手术补救。结论①大小hIBDC形态、功能、状态的异质性和肝内外胆道血供的特殊性是IR致胆道损伤的重要物质基础。②笔者发现单纯IR或缺氧再给氧(H/R)可致hIBDC的MHC、MIC、DR4、DR5及各种黏附分子改变。③hIBDC和人肝细胞(human hepatocytes,hHC)相比,不耐冷缺血,更不耐再灌注损伤。④疏水性胆盐能加剧器官保存过程中人、猪胆道系统的损害。⑤由于临床研究文献不多,基线条件和评价指标不统一,结果不能合并,基于目前已有文献,证据强度不够,结论仅供参考。
庞丽丽冯莉赵娜李胜富李璐璐李永胜龙丹李幼平
关键词:肝移植胆管上皮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