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1518)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玲珍巫进明余卫詹昱曲佳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输注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原发性再障患者(重型)12例,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改变,CD4、CD8比例情况及肝肾功能指标。结果 12例患者治疗3个月左右输血间隔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CD4、CD8比例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及肌酐)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BMSC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作为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 孙丽敏陈玲珍王翠林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重建疗效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AA患者,中位年龄31岁(12~70岁),包括重型AA 11例,非重型AA 11例;12例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从健康供者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静脉输注给患者,每次输注细胞数为1×10^6/kg,每周输注1~2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外周血CD3^+、CD4^+ CD3^+ 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临床症状等,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2例患者接受BMSC输注的中位次数为16次(5~83次),中位治疗时间13个月(2~33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2~34个月)。其中1例患者基本治愈,9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3例患者贫血和出血症状好转、输血间隔延长,6例无效;总有效率72.7%(16/22)。3例曾接受标准方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患者中,2例缓解。14例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倒置,治疗后10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BMSC治疗有助于改善AA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短期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及扩大研究。
- 詹昱陈嘉榆陈玲珍余卫巫进明曲佳冯可欣罗英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贫血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初步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8例AA患者,中位年龄28(7~49)岁,重型AA 10例,非重型AA 8例;7例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从正常足月分娩胎儿的脐带分离培养UC-MSC,静脉输注给患者,每次输注细胞数为1×106/kg,每周输注1~2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临床症状等,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8例患者接受UC-MSC输注中位次数38 (12~96)次,中位治疗时间8(3~16)月,中位随访时间31 (6~36)月.其中3例患者基本治愈,7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患者贫血和出血症状好转、输血间隔延长,5例无效;总有效率72.2%.7例既往对免疫抑制剂无效的患者中,4例有效.12例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倒置,治疗后11例不同程度升高(其中7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UC-MSC治疗有助于改善AA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短期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尤其对免疫抑制治疗无效、不适合移植或不能耐受相关副作用的AA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詹昱陈玲珍余卫谭雪芳曲佳冯可欣杨郁青巫进明罗英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
- 2012年
-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器官的保护作用。培养人骨髓MSC,并进行细胞学鉴定。BALB/c雌性小鼠经6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人MSC、MSC裂解物或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并于处理后的第9天和16天取小鼠股骨和脾脏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造血组织容量,并进行细胞增生程度评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MSC及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但第9天高剂量(5×106)MSC及裂解物组小鼠骨髓造血即部分恢复,造血组织容量显著改善,(43.50±12.08)%和(42.80±13.11)%vs(24.33±9.50)%(P<0.05),增生程度积分明显增高(P<0.05),脾脏出现增生结节。第16天高剂量MSC和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和脾脏细胞明显活跃,脾脏和骨髓结构接近正常小鼠。此外,两个时间点MSC与细胞裂解物处理组小鼠骨髓增生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骨髓MSC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固有的活性物质有关。
- 陈玲珍尹松梅张晓玲陈嘉榆韦拨雄詹昱余卫巫进明曲佳郭子宽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功能旁分泌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被引量:8
- 2012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亚致死剂量(6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雌性BALb/c小鼠,静脉输注不同剂量(1×105,1×106和5×106)的hBMMSC,观察注射后小鼠血常规指标、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量以及血清人TPO,SCF和G-CSF水平等动态变化。结果表明:hBMMSC输注对亚致死量照射小鼠早期死亡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接受细胞治疗小鼠早期血象水平无显著增高,但在第28天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剂量组明显(P值均小于0.05);在中剂量和大剂量hBMMSC组小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总数和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hBMMSC输注后第2天,ELISA法检测可在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G-CSF和SCF,以hBMMSC高剂量组G-CSF含量为最高(P<0.01)。所有各组未检测到人TPO,治疗后第9和16天所有各组血清中均未检测到人G-CSF和SCF。结论:hBMMSC输注可加速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短暂分泌相关造血细胞调控因子有关。
- 张晓玲尹松梅陈玲珍曹小芳谢丽萍郭子宽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