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70039)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加华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乡村民众
  • 1篇稻区
  • 1篇以农为本
  • 1篇舌尖
  • 1篇时间观
  • 1篇农事
  • 1篇嬗变
  • 1篇面食

机构

  • 5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篇王加华

传媒

  • 2篇民俗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农事与时间:中国传统时间观的特点、成因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时间观具有漠视精确、缺乏发达测度时间概念、以循环时间观为主、注重历史和过去以及个体时间观念至上等特点。这一系列特点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及民众以农为本的年度时间生活节律态势具有直接关系。反过来,这种时间观又对...
王加华
关键词:时间观
文献传递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的类型划分及其结构关系——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借鉴现代时间生活分类方法,可将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分为生活必需时间、家务时间、工作时间与自由支配时间四个类别,其下又分别包含不同时间类型。四者之中,以工作时间最为紧要,其中的农事时间安排更是在整个乡村年度时间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具体安排与组合过程中,除生活必需时间及家务劳动时间因具刚性、每日性等特点而较为特殊外,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安排,均以农事时间为核心展开进行,分别依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之不同而依次镶嵌于年度时间线条之上,并表现出非连续性、相对集中性、稳定性及循环往复性等特点。不过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这一结构原则会受性别、经济发展状况、行政力量、活动空间等多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王加华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6
2014年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最大特色即以农为本,一年之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均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进行,具有非精确、以个体时间为主的特点,与之紧密关联的则是俗称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清末民国,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渗入民众之中。解放后至70年代,受集体化的影响,造成民众时间生活中农事时间的全面扩张。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工业时间日益取代农事时间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轴心,相应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亦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使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来。这体现出一种"从事件中的时间"向"时间中的事件"的转变历程。
王加华
关键词:乡村民众嬗变
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历史上,江南与华北民众分别针对面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意向。具体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例,江南人虽较多食用麦类,但认为麦饭是一种粗劣的食物,因而对麦类种植并不重视。相比之下,华北民众虽然食用面食比例不很高,但认为面食是一种非常尊贵的食物,因而极为重视麦类种植,并进而产生了与麦作相关的神灵——麦王奶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观念上的不同,是因为两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所造成。
王加华
关键词:面食
传统江南棉稻区乡村民众之年度时间生活——以上海县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一大特点即是以农为本,一年之中人们总是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各相关活动。就传统上海县而言,以棉花种植周期为基础,在年度时间生活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忙闲交替节奏,即夏秋棉忙、冬春农闲。而在农忙与农闲期内,人们分别会有不同的活动要从事,从而使各项活动以农事活动为核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年度时间轴上。
王加华
关键词:乡村民众以农为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