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604705)
- 作品数:4 被引量:56H指数:4
- 相关作者:彭成李文军陶长戈张宏余成浩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阳功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9
- 2007年
-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阳功效的相关性,确定药物发挥温阳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方法:根据附子助阳补火的功效,选择阳虚便秘模型、肾阳虚模型等,运用均运设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药物不同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最佳给药剂量。结果:附子能明显改善肾阳虚动物一般状态,升高体温,恢复体温昼夜节律性,显著延长肾阳虚动物低温游泳力竭时间;显著缩短阳虚便秘小鼠排便潜伏期,增加排便颗粒数,能明显促进胃肠蠕动,提高胃肠推进率。附子发挥温肾阳作用的最佳煎煮时间为6 h,最佳给药剂量为12 g.kg-1;温阳通便的最佳煎煮时间为6 h,最佳给药剂量为12 g.kg-1。结论:附子具有显著的温阳作用,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阳功效显著相关。发挥温阳功效的最佳煎煮时间和给药剂量分别为6 h和12 g.kg-1。
- 张宏彭成余成浩
- 关键词: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均匀设计
- 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给药后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毒动学过程。方法采用甲醇沉淀冻干法处理血浆样品,运用高灵敏的HPLC-MS-MS检测样品中乌头碱的含量。结果乌头碱分别在2.7-27ng/mL和27-81ng/mL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LOD)为1.35ng/mL,S/N=6;定量限(LOQ)为2.7ng/mL,S/N=10。样品的回收率在93-97%,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5%。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18581.8±469.6)ng/mL×min,CL=(0.001816±0.00078)mL/min,T1/2α=(0.432±1.28)min,T1/2β=(403.32±90.48)min,V(c)=0.086901±0.0018(μg/kg)/(ng/mL)。结论乌头碱在SD大鼠体内过程符合静脉注射二室模型。
- 陶长戈李文军彭成
- 关键词:乌头碱液质联用毒代动力学
- 附子总生物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研究口服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口服给予大鼠附子总生物碱后,断尾取血,采用甲醇沉淀冷冻干燥法处理血浆样品。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检测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药时数据用中国药理学会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本实验建立的用于检测大鼠血浆的HPLC-MS/MS分析方法,其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稳定性好,能很好的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曲线经拟合均符合口服给药的二室模型。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T1/2α=3.32±1.56 min,T1/2β=886.61±242.14 min,AUC=86.558±9.462mg.L-1.min-1,Tpeak=6.989±1.546 min,Cmax=83.549±10.459 ng.mL-1。新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T1/2α=15.498 9±4.871 2 min,T1/2β=1 255.808±684.891 min,AUC=297.212±74.642 ng.mL-1.min,Tpeak=15.782±7.541 min,Cmax=202.983±30.781 ng.mL-1。次乌头碱主要药动参数:T1/2α=125.482±51.654 min,T1/2β=1007.757±349.485 min,AUC=241.206±9.147 ng.mL-1.min,Tpeak=16.765±5.478 min,Cmax=164.302±20.891 ng.mL-1。结论:灌胃给予附子总生物碱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口服二室模型。
- 陶长戈李文军彭成
- 关键词: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HPLC-MS/MS毒代动力学
- 附子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研究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以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附子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烟酰胺(1)、尿嘧啶(2)、次黄嘌呤(3)、腺苷(4)、尿苷(5)、5-羟甲基-吡咯-2-甲醛(6)、马齿苋酰胺E(7)、顺-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8)、顺-阿魏酸-4-β-葡萄糖苷(9)、反-阿魏酸-4-β-葡萄糖苷(10)、异麦芽酚-葡萄糖苷(11)、2,4,6-三苯基-1-己烯(12)。结论:除化合物2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李小红何成军周勤梅刘娟郭力彭成
- 关键词:附子子根化学成分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