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7LASW10)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栋梁井喜胡春娟井宇屠妮妮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暴雨
  • 3篇致洪
  • 3篇致洪暴雨
  • 3篇湿位涡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青藏高原东北...
  • 3篇位涡
  • 3篇MCC
  • 2篇涡度
  • 2篇涡度收支
  • 2篇暴雪
  • 2篇暴雪预报
  • 2篇暴雨过程
  • 1篇对流复合体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复...
  • 1篇江苏北部
  • 1篇个例

机构

  • 3篇陕西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滨海县气象局
  • 1篇连云港市气象...

作者

  • 2篇李栋梁
  • 2篇井宇
  • 2篇井喜
  • 1篇李明娟
  • 1篇屠妮妮
  • 1篇陈闯
  • 1篇胡春娟
  • 1篇王雄

传媒

  • 2篇陕西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江苏北部一次由MCC引发的致洪暴雨综合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卫星云图、NCEP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实况资料和物理量等,对2008年7月23日江苏北部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200hPa中尺度反气旋环流的形成,配合500hPa西南急流左侧切变线生成以及边界层925hPa锋生与西南强风带或西南急流左侧中尺度低涡生成,有利于MCC生成和发展;925hPa以下边界层10.7m.s-1.km-1强风速垂直切变的形成,配合边界层正涡度中心生成、对流层高层辐散增强,是激发MCC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850hPa江苏中北部MPV1≤-0.5PVU的中尺度对流不稳定中心的生成,配合北方MPV2≥0.6PVU湿斜压场纬向高值带的生成和稳定,有利于江苏北部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重复出现和MCC生成发展。
井喜范丛勇王雄万宏卫兰新哲
关键词:MCC致洪暴雨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综合分析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一次暴雨过程(图1和表1)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
井喜井宇陈闯
关键词:MCC暴雨涡度收支
文献传递
湿位涡诊断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雪预报中的应用个例被引量:18
2008年
利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1月18—1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大范围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探讨湿位涡诊断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雪预报中的应用前景。个例分析表明:850 hPa和东风回流以及横切变耦合的正湿位涡高值区和500 hPa青藏高原东侧大槽前正湿位涡平流、300 hPa青藏高原东侧大槽前新生正湿位涡中心的叠加,形成有利于暴雪发生发展的湿位涡和湿位涡平流配置的三维空间结构;850 hPa等压面湿位涡正压项(ζMPV2)等值线密集区和等压面湿位涡斜压项(ζMPV1)<-2.0 PVU的中α尺度对流不稳定区形成的耦合区,对暴雪落区有指示意义。
艾丽华井喜王淑云胡春娟李栋梁
关键词:暴雪湿位涡青藏高原东北侧
湿位涡诊断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雪预报中的应用
利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元月18日至1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大范围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探讨湿位涡诊断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雪预报中的应用前景。个例分析表明:850hPa和东风回流以及横切变耦合的正湿位涡高值区和5...
艾丽华井喜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侧湿位涡暴雪
文献传递
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一次MCC致洪暴雨过程综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多种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四川东部和重庆西部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引发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MCC发生在200hPa从西安至云南气流呈扇形分支而产生的强辐散区域内;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整个MCC致洪暴雨过程经历了4次从新生的γ中尺度径向辐合向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发展的过程,γ中尺度径向辐合和γ中尺度气旋式辐合是造成MCC致洪暴雨强降水中心的直接影响系统;回波顶高也揭示了MCC中γ中尺度强对流单体的发展;对流层中低层的正涡度平流、来自400~250hPa的“干侵入”以及倾斜涡度的发展,对于MCC的生成、发展和维持也起着重要作用。
井喜艾丽华廖瑞德
关键词:MCC致洪暴雨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年6月8—9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是MCC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上,MCC的生成和发展,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大范围的逆风区的生成;MCC的消亡,伴随西南低空急流的减弱和消失,对应西北气流建立和东扩。MCC发展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期、MCC消散期和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消散期的涡度收支以及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很大的不同。
井喜屠妮妮曾鹏李明娟叶成志杜小玲井宇李栋梁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暴雨涡度收支
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湿位涡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湿位涡理论,对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作系统分析。根据700 hPa湿正压场特征,将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分为3种类型:陕北和鄂尔多斯高原致洪暴雨、川东北和陕南致洪暴雨、青藏高原东北侧大范围致洪暴雨。归纳总结了3种致洪暴雨不同阶段700 hPa湿正压场、湿斜压场特征。为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的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艾丽华井喜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侧湿位涡致洪暴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