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0ZA047)

作品数:17 被引量:373H指数:10
相关作者:马均孙永健孙园园徐徽杨志远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水稻
  • 6篇栽培
  • 4篇氮素
  • 4篇杂交
  • 4篇水分
  • 4篇胁迫
  • 3篇氮肥
  • 3篇稻田
  • 3篇三角形强化栽...
  • 3篇水分胁迫
  • 3篇穗期
  • 3篇强化栽培
  • 3篇根系
  • 3篇DNDC模型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形态
  • 2篇倒伏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吸收
  • 2篇杂交稻

机构

  • 17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中国气象局成...
  • 6篇四川省农业气...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眉山市东坡区...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作者

  • 17篇孙永健
  • 17篇马均
  • 12篇徐徽
  • 12篇孙园园
  • 11篇杨志远
  • 6篇秦俭
  • 4篇彭玉
  • 3篇李首成
  • 3篇严奉君
  • 3篇贾现文
  • 3篇刘树金
  • 2篇朱从桦
  • 2篇王锐婷
  • 2篇冯建东
  • 1篇程洪彪
  • 1篇童平
  • 1篇蒋明金
  • 1篇贺阳冬
  • 1篇代邹
  • 1篇郭翔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杂交水稻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9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杂交水稻冈优725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30
2013年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分析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特点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生理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W2N1管理模式与磷、钾肥施用量均为90 kg.hm-2的配施(P90K90处理)组合能促进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的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延缓剑叶丙二醛(MDA)增幅,为本试验稳产、高效最佳的水肥运筹模式;而配施肥量过重(P90K180处理)时水肥调控优势减弱,增产不显著,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产投效益降低。旱种相对于淹灌下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与P90K180配施组合,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降低,但能提高稻谷增产幅度,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相关分析表明,水肥调控下稻株抽穗及成熟期氮、磷、钾累积间及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44*—0.939**);且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累积量和产量与结实期各阶段剑叶Pn、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均存在正相关性(r=0.545—0.902**),与剑叶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12*—-0.879**),尤其以抽穗后1—7 d相关性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1-P90K90为最优的水肥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结实期稻株生理代谢活性,提高养分累积量及稻谷产量,W1N1模式与P90K90配施为宜,而W3N2模式下可适当提高钾肥配施量以P90K180配施为宜。
孙永健孙园园徐徽杨志远秦俭彭玉马均
关键词:杂交水稻养分吸收生理特性
栽培方式与免耕对杂交稻Ⅱ优498灌浆期根系衰老和籽粒灌浆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翻免耕条件下根系衰老状况以及籽粒灌浆特性。【方法】以重穗型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测量根系伤流量并用原状土柱法挖根考察根干重,用Richard方程拟合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的籽粒灌浆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翻耕稻相比,免耕稻根量较小,但灌浆前、中期根系活力要高于前者,灌浆后期根系活力急剧降低,维持根系功能的能力较差,产量较低。三角形强化栽培根系功能较其余栽培方式有显著优势,但其对免耕适应性较差,而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与免耕互作可以促进二者在免耕条件下的根系活力。栽培方式与免耕对籽粒灌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改变灌浆类型。宽窄行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免耕条件下为同步灌浆型,而在翻耕条件下则为异步灌浆型,三角形强化栽培灌浆类型则相反。总体而言,籽粒中期灌浆速度远大于前期和后期,虽然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但仍然对籽粒灌浆做出主要贡献。【结论】栽培方式和免耕对杂交稻Ⅱ优498根系衰老和籽粒灌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从根系角度看,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更适合免耕条件,而三角形强化栽培在翻耕条件下更有利于其优势的发挥。由于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因素限制,Ⅱ优498弱势粒并未充分灌浆,尤其是免耕抛秧栽培以及翻耕三角形强化栽培。
杨志远孙永健徐徽秦俭贾现文马均
关键词:免耕栽培方式灌浆特性强势粒弱势粒
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被引量:98
2011年
在高产施氮量180kghm?2条件下,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水氮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氮、磷、钾间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抽穗期氮、磷、钾的累积与各养分在结实期转运总量间,以及结实期各养分转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氮、钾在抽穗前期的累积对促进结实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氮肥后移比例过重(N4处理)及W3处理均会导致结实期叶片和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的显著降低,氮、磷、钾降幅分别达2.73%~18.00%、8.03%~19.70%、6.52%~17.02%。据产量及其与养分吸收、转运间关系的表现,W1模式下氮肥后移量以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W2模式与氮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孕穗肥(倒四、二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3:3:4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3模式下,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
孙永健孙园园刘树金杨志远程洪彪贾现文马均
关键词:水稻水分管理氮肥运筹养分吸收
不同形态氮肥和抽穗期土壤水分对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以4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铵硝配比处理和2种水分处理,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和抽穗期土壤水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回收效率均随氮肥中铵态氮比例的降低而降低;与抽穗期土壤水势为0 kPa的处理相比,适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25 kPa)可提高产量、收获指数、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及氮肥回收效率,但是降低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农艺效率;在适度水分胁迫下适当增硝(铵硝配比50∶50)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收获指数,还有利于提高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肥农艺效率。
孙园园孙永健杨志远秦俭徐徽马均
关键词:水稻氮素形态氮素吸收利用
适度水分胁迫和增硝营养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以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和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适度水分胁迫(5%PEG处理)和增硝营养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氮素吸收积累、氮代谢关键酶及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随营养液中NO3--N比例的增加,各水稻品种叶片及根部的NO3--N含量及NR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加,AA-N含量、氮累积量以及GS、GOGAT和GDH活性则呈下降趋势,叶片中SP含量、GOT和GPT活性也呈下降趋势;在适度水分胁迫(5%PEG处理)下,适当增硝(铵硝配比50∶50)可促进叶片和根中GDH、GS、GOGAT、GPT活性(中旱3号除外)以及叶片中SP含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对氨的同化能力。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适度水分胁迫(5%PEG处理)能不同程度增加各品种叶和根中的NO3--N和AA-N含量及NR、GDH活性,叶中GS和GOGAT活性及根中GPT活性和根干重也呈增加趋势,而叶片和根中的GOT活性和氮累积量、根中GS和GOGAT活性以及叶中GPT活性整体上表现下降。不同水稻品种对水分胁迫和铵硝配比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叶片和根部的NO3--N、SP含量和NR活性及叶中AA-N含量均以中旱3号最高,而叶片和根中GDH、GS和GOGAT活性、单株氮累积量和秧苗干重则以冈优527和扬稻6号较高。
孙园园孙永健严奉君郭翔杨志远徐徽马均
关键词:水稻幼苗水分胁迫氮代谢
晒田强度和穗肥运筹对三角形强化栽培水稻光合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3种晒田强度(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5%、60%±5%和40%±5%,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种穗肥运筹(晒田复水后第1、第8和第15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分别记为S1、S2和S3)对灌浆结实期水稻光合生产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晒田程度和穗肥运筹对水稻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且晒田影响最为显著,氮素穗肥运筹次之。轻度晒田(W1)复水后第1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会降低抽穗后15d和30d的群体光合生产率和有效穗数,推迟至复水后第8天或第15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可以提高抽穗后15d和30d的群体光合生产率、收获指数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中度和重度晒田(W2和W3)复水后第1天或第8天施用第1次氮素穗肥可以提高孕穗期和齐穗期剑叶Pn和抽穗后15d和30d的群体光合生产率、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构成指标、稻株氮素积累与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得出,TSRI模式下W2S1为晒田强度和穗肥运筹的最优组合,产量达到10.96thm-2。
朱从桦代邹严奉君彭玉徐徽孙永健马均
关键词:晒田干物质积累光合生产氮素利用
基于DNDC模型的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_2排放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选定代表川中丘陵区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冬水田-水稻田(PF)、油菜-水稻田(RR)和小麦-水稻田(RW)3种主要轮作制度下353块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土壤理化性状及施肥情况,以及水质与气象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PF、RR和RW 3种轮作制度下CO2年总排放量分别为:4102、7512和8111kg.hm-2,且RW和RR均显著高于PF,但3种轮作制度下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差异不大,RR处理的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最小,其年总作物产量居中,RW处理产量最高。PF水稻生长期和休闲期CO2排放通量分别为25.48和3.36kg.hm-2.d-1,水稻生长期是休闲期的7.58倍;RR和RW在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平均为23.32和25.21kg.hm-2.d-1,低于PF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RR和RW非水稻生长期的CO2排放通量分别为19.34和20.96kg.hm-2.d-1,分别为PF休闲期的5.76和6.24倍。根际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部分,整个生长期PF、RR、RW的根呼吸贡献率平均为59.14%~62.96%。
孙园园孙永健王锐婷冯建东李春露马均李首成
关键词:DNDC模型轮作制度稻田CO2排放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杂交稻抗倒伏性与群体质量的关系被引量:50
2012年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孙永健陈宇孙园园徐徽许远明刘树金马均
关键词:三角形强化栽培施氮量栽插密度抗倒伏性
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以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对免耕栽培水稻物质积累转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免耕栽培水稻抽穗前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输出率与翻耕栽培水稻差异不显著,但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显著低于翻耕栽培水稻,使得免耕栽培水稻平均产量极显著低于翻耕栽培水稻。翻耕条件下,三角形强化栽培产量优势显著,第5节间倒伏指数较小。免耕条件下,宽窄行栽培与免耕互作不但促进了抽穗后光合生产,显著提高产量,还极大地降低植株基部倒伏风险,是各种栽培方式中对免耕适应性最佳的。本研究中,水稻植株从穗下第5节(N5)发生倒伏的可能性最高,而茎鞘各物理性状中,仅N4扁平率和N5长度既与N5倒伏指数显著相关又受栽培措施显著影响,因此,缩短N5长度,减小N4扁平率成为栽培措施增强植株抗倒伏性的切入点。无论翻耕栽培或免耕栽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均与N5倒伏指数显著负相关,产量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增加植株倒伏风险,相反,在翻耕条件下,产量提高有助于降低水稻植株从基部发生倒伏的风险。
杨志远孙永健徐徽秦俭贾现文马均
关键词:水稻栽培方式免耕抗倒伏
三角形强化栽培条件下移栽秧龄和密度对杂交稻Ⅱ优498结实期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SRI下,栽培密度的补偿效应可以改善不同移栽秧龄处理下杂交稻Ⅱ优498结实期的一些形态及生理特性,进而获得高产。当移栽秧龄为2叶1心、栽植密度为40cm×40cm时,在一定数量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数量,能够使结实期水稻群体获得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LAI,延缓了结实期水稻叶面积的下降,而且生育后期根系不早衰,有利于促进茎鞘物质输出,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化率,其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存在优势,产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此试验TSRI下最佳的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组合。移栽秧龄为8叶1心和栽插密度为50cm×50cm的处理均会造成有效穗数显著降低,影响水稻结实期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产量显著下降。结合产量表现,5叶1心移栽,栽插密度以30cm×30cm~40cm×40cm为宜,可供缓解作物间茬口矛盾的情况下参考;大苗移栽容易加快结实期水稻衰老进程,产量显著降低,大苗移栽应加大移栽密度,本研究条件下栽植密度以30cm×30cm为宜。
贺阳冬童平马均孙园园孙永健刘树金许远明
关键词:三角形强化栽培秧龄栽插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