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7GG30002003)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赵丽王志玉蒲双双闫玉芬宋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HIV-1
  • 6篇免疫缺陷
  • 5篇人类免疫
  • 5篇人类免疫缺陷
  • 5篇人类免疫缺陷...
  • 5篇缺陷病
  • 5篇免疫缺陷病
  • 5篇免疫缺陷病毒
  • 5篇基因
  • 5篇病毒
  • 3篇人类免疫缺陷...
  • 3篇GP120
  • 2篇基因多样性
  • 2篇核表达
  • 2篇氨基酸
  • 2篇氨基酸序列
  • 2篇TAT基因
  • 2篇ADC
  • 1篇定量PCR
  • 1篇毒作用

机构

  • 10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教育部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赵丽
  • 7篇蒲双双
  • 7篇王志玉
  • 6篇温红玲
  • 6篇宋艳艳
  • 6篇闫玉芬
  • 5篇许洪芝
  • 2篇高文花
  • 2篇刘建伟
  • 2篇贺淑婷
  • 1篇郑晓民
  • 1篇迟媛媛
  • 1篇李静
  • 1篇李一平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病毒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HIV-1B gp120基因的克隆及真核表达
2012年
目的克隆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患者体内不同部位的HIV-1Bgpl20基因,并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中表达。方法分别以一例ADC患者尸检标本的外周(淋巴结)和中枢(脉络丛、大脑枕叶白质)来源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IV-1gp120基因,序列测定后,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载体gp120/peDNA3.1(+),将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HIV-1Bg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了ADC患者体内外周淋巴结、脉络丛、大脑枕叶白质3个部位的HIV-1Bgp120基因,所构建的表达质粒gp120/pcDNA3.1(+)转染U87细胞后可表达目的蛋白。结论ADC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HIV-1Bgp120基因均可在U8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IV-1Bgp120包膜蛋白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提供条件。
赵丽闫玉芬李静蒲双双王志玉温红玲宋艳艳许洪芝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1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人HIV-1tat基因多态性及氨基酸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的特征和变异情况,为艾滋病痴呆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1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例尸检标本的外周组织(淋巴结、脾脏)和中枢神经组织(脑膜、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颞叶、基底核)共7个部位的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经转化、氨苄青霉素和蓝白斑筛选出阳性克隆,每个部位挑取5个菌落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MEGA4软件比对并生成系统进化树、计算基因距离和同义/非同义替换值(ds/dn),分析氨基酸位点的改变.结果 该病例感染的病毒是HIV-1 B亚型,分离自不同组织的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存在差异;与标准序列相比,该病例的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6个位点发生了变异,并且中枢各部位部分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与外周不同,特别是中枢基底核5个序列及颞叶1个序列Q54R的变异值得关注.结论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tat第一外显子序列与标准序列存在差异,并且在外周和中枢不同部位中存在的变异不同,这些变异是否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蒲双双闫玉芬高文花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许洪芝赵丽
关键词:HIV-1TAT基因多态性氨基酸序列
HIV包膜糖蛋白gp120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被引量:2
2009年
闫玉芬赵丽王志玉
关键词:GP120包膜糖蛋白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HIV-1 nef基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患者体内HIV-1nef基因变异规律,为AD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提取1例ADC病例尸检标本的外周(脾)和中枢神经系统(基底核、额叶灰质、脑膜、颞叶)共5个部位组织中的基因组DNA,PCR扩增HIV-1nef基因,与pMDl9-T克隆载体连接后,蓝白斑筛选挑取阳性菌落测序,序列经BLAST分析后,每个部位取5个序列,利用Bioedit、MEGA4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基因距离、系统进化树以及同义/非同义替换值(ds/dn)等分析。结果该ADC患者感染的是HIV-1B亚型,与标准序列HXB2比较,该病例的HIV-1nef基因存在变异,且外周组织与中枢神经系统各组织间以及中枢神经组织不同部位的基因变异不同,相同组织来源的nef序列基因距离较小,外周和中枢的nef基因距离差异较大,该病例HIV-1nef基因在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变异时均受到负向选择压力。结论ADC患者体内HIV-1nef基因存在多样性,且不同组织部位的基因变异不同,其导致的Nef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有待进-步研究。
贺淑婷迟媛媛刘建伟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许洪芝赵丽蒲双双
关键词:HIV-1基因多样性
脑组织中高浓度的HIV-1DNA水平将HAART后AIDS痴呆综合征或心血管病的AIDS人与普通AIDS人区别开
2009年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在延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生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HIV感染者寿命的延长,AIDS痴呆综合征(AIDS dementiacomplex,ADC),其他非AIDS相关疾病,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也比较常见.这些各种疾病对脑组织中HIV-1DNA的影响在HAART后还未完全搞清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澄清HAART后ADC以及其他HIV感染的并发症对AIDS病人脑组织中病毒载量的影响.本实验用定量PCR研究了13例AIDS病人脑组织尸检标本,这些病人死于AIDS并发症,除1例病人外,其他12例病人均从1995年开始接受HAART治疗,直到死亡.2例死于严重的CVD,脑组织中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cerebrovascular atherosclerosis,CVA).5例AIDS病人死于ADC,6例AIDS人既无ADC,也无CVA.用定量PCR检测了病人脑组织6个部位(脑膜、前叶灰质、前叶白质、颞叶皮层下部、小脑和基底节)HIV-1DNA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HAART后,与非ADC/CVA的AIDS病人相比,ADC的AIDS病人脑组织中HIV-1DNA含量明显升高.一个新的发现是,2例患有CVD,特别是CVA的病人,脑组织中,也同样检出高浓度的HIV-1DNA,这些病人并没有ADC的症状,这是首次报道CVA与脑组织中HIV-1病毒载量有关.研究表明,HAATR抗性的HIV病毒储存库可能存在于ACD患者脑组织的损伤部位及富含巨噬细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仍需要大量的CVA病例研究来证实后者.
赵丽Derek C.GALLIGANSusanna L.LAMERSYU StephanieLamia SHAGRUNMarco SALEMIMichael S.MCGRATH
关键词:定量PCR心血管病
一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人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及生物学活性位点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和生物学活性位点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从一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例尸检标本的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组织(大脑5个部位:颞叶灰/白质连接处、脑室周围组织、脉络丛、枕叶白质及枕叶灰/白质连接处)提取不同组织来源的基因组DNA,经PCR法扩增HIV-1 gp120基因,经克隆后挑选阳性克隆菌株,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用生物学软件处理并绘制系统发生树,分析糖基化位点,计算ds/dn值,分析V3顶端四肽及关键位点的氨基酸。结果显示,该病人感染的病毒是HIV-1B亚型;分离自不同组织的HIV-1 gp120基因存在差异;与标准序列相比,分离自该病人的HIV-1 gp120基因的部分生物学活性位点存在改变,且源自外周淋巴组织与中枢神经组织的HIV-1 gp120基因中部分生物学活性位点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及与脑组织相关的某些生物学活性位点的改变可能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
闫玉芬赵丽王志玉王志玉王志玉郑晓民侯霄煜郑晓民宋艳艳姚苹温红玲王桂亭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因多样性生物学活性
ADC及非ADC患者外周和中枢HIV-1 tat基因多样性分析
2011年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及非ADC患者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CNS) HIV-1 tat基因的多样性,为HIV进化、入侵CNS的机制以及ADC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一例非ADC患者(有广泛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及一例ADC患者尸检标本的外周脾脏和CNS基底核部位的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经转化、氨苄西林和蓝白斑筛选出阳性克隆,每个部位挑取5个菌落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MEGA4软件比对并生成系统进化树、计算基因距离和同义/非同义替换值( ds/dn),研究HIV tat基因在外周和CNS的多样性。结果 ADC和非ADC患者来源的HIV-1 tat基因均存在变异,ADC患者tat基因进化时中枢和外周的区室化效应明显高于非ADC患者,ADC患者外周脾脏和CNS基底核的tat基因之间的差异比非ADC患者更大。dn/ds值显示,两例患者体内HIV-1自身变异起主要作用,而机体倾向于清除有害的非同义突变。结论 ADC和非ADC患者外周和CNS中tat基因变异的区室化效应不同,其原因推测与病毒入侵CNS的途径有关,CNS中HIV基因变异与ADC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蒲双双李一平闫玉芬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许洪芝赵丽
关键词:HIV-1基因
艾滋病痴呆综合症患者体内HIV-1 tat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痴呆综合症(AIDS dementia complex,ADC)患者体内外周和中枢不同组织部位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的变异并对其进行表达,用于研究HIV-1Tat变异对其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从ADC病例尸检标本的脾脏(spleen,SPL)、脑膜(meninges,MG)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BG)3个部位的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出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并将其插入到pGEM-T克隆载体中,测序证实为HIV-1tat基因,BioEdi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将克隆载体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GEX-KG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KG-tat转化BL21大肠杆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检验和鉴定。结果成功克隆了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外周和中枢部位的Tat氨基酸序列不同;构建了pGEX-KG-tat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Tat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表达的蛋白为Tat蛋白。结论 ADC患者外周和中枢不同组织部位的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所编码的Tat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变异,在原核细胞中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为Tat蛋白的神经毒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蒲双双闫玉芬高文花温红玲宋艳艳许洪芝赵丽
关键词:基因表达
HIV-1反式激活蛋白神经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一系列临床并发症,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种是艾滋病痴呆综合症(AIDS dementiacomplex,ADC),主要表现为认知损害、精神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出现,ADC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该疗法并不能完全控制或逆转ADC的发展〔1〕。
蒲双双赵丽
关键词:神经毒作用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Nef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患者体内不同部位HIV-1 nef基因变异导致氨基酸位点的改变,为研究ADC发病机制提供思路。方法克隆1例ADC病例尸检标本的外周(脾)和中枢神经系统(基底核、额叶灰质、脑膜、颞叶)共5个部位HIV-1 nef。基因并测序,利用Bioedit、MEGA4等生物学软件与HIV-1标准株HXB2Nef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氨基酸位点变异情况。结果该ADC患者Nef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且外周组织与中枢神经系统问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问的变异情况不同,某些变异为外周和中枢所共有,某些变异仅发生在外周脾,而某些变异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变异可能不同程度地改变Nef蛋白某些生物学活性及功能,进而影响到HIV-1病毒的复制、感染及凋亡等。结论ADC患者体内的HIV-1 nef基因变异可导致Nef蛋白某些氨基酸位点改变,且可能对其生物学活性造成影响,这些变异是否与ADC的发病机制有关有待进-步研究。
贺淑婷刘建伟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赵丽迟媛媛蒲双双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氨基酸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