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0719)

作品数:10 被引量:180H指数:7
相关作者:孙毅朱文静杨秋红高亚莉王晋秀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隐喻
  • 4篇语言
  • 3篇认知隐喻
  • 2篇修辞
  • 2篇语料
  • 2篇语言学
  • 2篇认知语言学
  • 2篇体验性
  • 2篇体验哲学
  • 2篇理据
  • 2篇跨语言
  • 2篇汉英对比
  • 1篇动物隐喻
  • 1篇多模态
  • 1篇多模态话语
  • 1篇多模态话语分...
  • 1篇多义
  • 1篇修辞法
  • 1篇修辞学
  • 1篇意识性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9篇西安外国语大...

作者

  • 10篇孙毅
  • 1篇杨秋红
  • 1篇朱文静
  • 1篇高亚莉
  • 1篇李乐
  • 1篇王晋秀
  • 1篇杨曦

传媒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学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中国外语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动态机理考辨被引量:2
2013年
歇后语是汉民族的独特语言形式,其结构独特,又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柯尼耶和特纳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四个空间网络模式和三个运作方式模拟了语言解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活动以及动态推理过程,对语言的解读均有一定的普适性。把汉语歇后语纳入概念整合框架中来分析,阐释其构成机制和意义构建,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对歇后语的解读有极强的阐释力,并为歇后语这一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李乐孙毅
关键词:汉语歇后语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
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结合大量颇具代表性的"冷(cold)"的习语语料,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揭示和解读习语的内在特质。习语作为人类语言浓缩的精华,其意义的本质是理据性的,大多数习语的语义可经推导得出。研究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冷(cold)"的隐喻习语,且表现出和而不同、同大于异的表征趋向。
孙毅朱文静
关键词:习语汉英对比
跨语言“心”(heart)多义图谱的认知功能说略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结合语料从共时语义范畴视角系统勾勒"心"(heart)的多义图谱分布,审视从本源义向其他规约义的扩张路径,揭示在构拟汉英语言客观世界中隐喻和转喻作为普遍而基础的认知模式的体验性及导致投射范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双重发生理据。
孙毅杨秋红
关键词:转喻体验性文化性
认知隐喻学视野中的汉英十二生肖语簇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动物身上的特征与自己的属性嫁接叠加,与动物合二为一,通过隐喻的路径创造出一系列相关的语汇。通过对十二肖语簇在汉英语言中隐喻意象的对比,从体验哲学和文化分野的双重视角阐释了人们识解同一动物时的共性和异性。
孙毅高亚莉
关键词:十二生肖动物隐喻
认知语言学阙域中仿拟的孳乳理据探赜被引量:4
2012年
随着认知科学向纵深发展,修辞的认知性已逐渐为学界所认同。文章提出,仿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其自身反映着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及规律,故可将其设定为认知语言学理想的探讨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仿拟,有益于辨识仿拟的使用、生成及理解的程序,进而厘清其运作的内在动因和理据。
孙毅杨曦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仿拟孳乳理据
两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体验哲学寻绎被引量:13
2012年
文章在厘清两代认知科学疆界的基础上,不揣冒昧,追根究底,对方兴未艾的体验哲学予以全景式的回顾。莱考夫和约翰逊以采撷先前大量真知灼见为契机掀起了体验哲学的大旗,明确发端了主客互动的心智体验观,认为一方面体验性真理是在人的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身体体验终究是客观现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世界只能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体验性真理渗透并彰显出人的价值观,其主观性亦不言而喻。
孙毅
关键词:体验哲学体验性无意识性隐喻
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为基点被引量:69
2012年
本研究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赏析和探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徽这一特殊话语类别,并指出,一则会徽远非仅限于语言文字,而是与图像、颜色及版式设计等符号相互作用,产生"合力",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建构并反映和重塑历史、文化及社会的真实。
孙毅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会徽
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被引量:7
2012年
矛盾修辞法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汉英语言中俯拾即是,本文就这一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进行微观的汉英对比,发现其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意境性三大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距离、语音、词性等方面的差异。据此,本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上深入探究了矛盾修辞法植根于其中的哲学理据——体验哲学。
孙毅王晋秀
关键词:矛盾修辞法汉英对比体验哲学理据
基于语料的跨语言核心情感的认知隐喻学发生原理探源被引量:17
2011年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引领下,学界已清晰地认识到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中的普遍性与核心性。人类的情感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精细程度的隐喻构成和规约的,情感的激烈程度与隐喻的使用频次成正比。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视角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将提取于语料中自然真实的表达式进行分类细化,逐一探索情感概念隐喻化的程序及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讲,情感隐喻是人类身体体验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晶"。世人共同的身体经验、认知能力和与物质世界交互的方式等使情感隐喻在总体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但在大的整齐一致的趋势背景下,由于特定的文化历史等民俗模型性因素衍生出"和而不同"、"同中有异"的特色表述。
孙毅
核心情感隐喻的具身性本源被引量:35
2013年
隐喻绝不是为伟大诗人专享的遨游遐想,而是再正常不过的认知世界之途径,乃人类所有思维精髓之凝聚,存在于世界的各种文化和语言之中。在收集、归类和细化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四大类核心情感表达式的基础上,可看出,情感隐喻不是任意产生的,而是源于人类具身体验,是认知主体在对现实世界的反复经历之上逐步沉淀的结果。
孙毅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修辞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