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8DWXJ09)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卢政王卫红何志钧李肖霞刘洪艳更多>>
相关机构:鲁东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审美
  • 2篇文艺
  • 1篇当代审美
  • 1篇当代中国美学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成就
  • 1篇学术品格
  • 1篇中国美学
  • 1篇中国文艺
  • 1篇中国文艺美学
  • 1篇身份
  • 1篇身份焦虑
  • 1篇身份认同
  • 1篇身份重建
  • 1篇审美教育
  • 1篇审美文化
  • 1篇品格
  • 1篇旗帜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文论

机构

  • 5篇鲁东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作者

  • 3篇卢政
  • 2篇王卫红
  • 2篇何志钧
  • 1篇秦凤珍
  • 1篇刘洪艳
  • 1篇李肖霞

传媒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在承继中拓新:当代审美教育的新探索被引量:1
2009年
当代中国审美教育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先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承继和实践精神的光大上;其次还表现在审美教育探索中解放诉求的强烈和人文关怀的自觉上。中国当代学者在审美教育问题上的探索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教育思想,不断推进对审美教育性质、特征的思考、论析。审美教育的独立性、特殊性日益凸显,审美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审美教育范式出现了新的转换。
何志钧秦凤珍
关键词:审美教育承继
比较与综合: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2009年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只有在与其他各种文艺理论学说的比较中方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当前的任务就是从学术上的多元并存、多极互补逐渐走向理论观念上的更新与超越,构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理论观念的比较与综合,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观念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构建,其突破的结构性张力来自中国传统文论研究方法与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的比较、融通和综合。在研究路子上可以借鉴门罗所倡导的"中间道路",并且把所有研究最终落实到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上。
王卫红卢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代中国美学的一面新旗帜——曾繁仁先生学术成就和学术品格述评被引量:1
2010年
曾繁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研究,视角遍及美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学基础理论、西方美学史、审美教育、文艺美学和生态美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繁仁先生在国内美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曾繁仁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则是其力求使中国美学走出困境、求得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有益尝试。曾繁仁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诗性魅力,他致力于在审美批判中实现审美救赎,以人"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极高的治学境界。在多年的美学探索中,曾繁仁先生形成了严谨不苟与纵横捭阖、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历史反思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治学风格。曾繁仁先生成一家之言,在中国美学界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卢政王卫红
关键词:中国美学学术品格学术成就旗帜中国文艺美学
比较文学教师的“身份焦虑”被引量:2
2010年
比较文学教师的整体性的"身份焦虑"严重阻碍了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教师的"身份焦虑"现象其实是比较文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消除"身份焦虑"的应对策略,最关键的是应持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科的身份定位,强调学术规范,从学理上明确比较文学生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比较文学教师必须坚守自己的学术专长,在独具个性的言说中获得身份的重建和新生。同时要在培养计划、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内容讲授、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正确处理比较文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从而探索出一条身份重建之路。
卢政刘洪艳
关键词:比较文学身份焦虑身份重建身份认同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3
2009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李肖霞何志钧
关键词:审美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