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X078)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伟王伟肖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主体间
  • 8篇主体间性
  • 8篇美学
  • 5篇审美
  • 3篇伽达默尔
  • 2篇姚斯
  • 2篇审美教育
  • 2篇审美经验
  • 2篇实践美学
  • 2篇主体性
  • 2篇主体性美学
  • 2篇美育
  • 2篇美育思想
  • 2篇教育
  • 2篇话语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传播
  • 1篇艺术经验
  • 1篇知识
  • 1篇中国文论

机构

  • 9篇泉州师范学院
  • 5篇厦门大学
  • 4篇广州大学

作者

  • 9篇王伟
  • 5篇王伟
  • 4篇肖建华

传媒

  • 3篇中国冶金教育
  • 2篇艺苑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追求被引量:1
2019年
在"现代性"一词由新名词转向学术关键词与流行语的进程中,重返历史现场以打破欧洲式透视法下的"知的帝国主义",并敞开中国现代性多元可能的历史起源与错落斑斓的现实构成,日渐成为海内外学者交流对话的核心论题。在新时期、后新时期与新时代三个关键节点,怀抱现实关切的国内学者在不同历史意识的指引下,继承发明或是引进再造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数个起点,从而在"从前往后看"与"从后往前看""从里向外看"与"从外向里看"的多重辩证中实现对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思潮史的重写与再改写。梳理这段繁复历史是我们反省"我们是谁"并回应现代性论述的位置所在,也是我们检视"‘现代’何以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中国’何以在‘现代’成为问题"的入口之处。
王伟
审美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现代性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20世纪西方哲学完成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同样,在美学上,也有一个从"主体性美学"向"审美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转向。"审美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洛-庞蒂等。该理论主张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能在审美中才能得以实现。其审美现代性批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和工具理性的批判、对主体性美学的批判、对艺术和审美维度的高度张扬。中国当代美学要获得现代性转型,必须批判主体性实践美学,转向"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肖建华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审美主义现代性意义主体性美学梅洛-庞蒂现代性转型
跨界对话:实践美学美育思想的历史建构及当代创新
2019年
阐述实践论美学“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及“以美立命”思想主张,其从人的主体性入手论述美育功能,这套话语表述与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互动关联,体现了具有新启蒙理想的美学家试图在现代性转型语境中激活并发展中华美学精神与美育传统,以美学言说方式为世界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诠释“后实践美学”在放眼世界、厚植传统的基础上反思主客二分的实践论美学,及其“新启蒙”美育理想。指出,“身心一体”的主体间性存在论美育观能为新时代审美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学术资源。
王伟
关键词:实践美学主体间性审美教育存在论美学
从读者中心说到主体间性论——后现代转向中的接受理论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人本主义的学术传统与意识美学的思想旨趣,同时受制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方法局限,早期姚斯的接受美学,在赋予读者高度主体性之际,陷入读者中心论的思维迷思。这一乐观论断与当下审美文化的传播现状相悖,缘此既受到重视文本原义的保守学者的善意批评,亦为沉溺于语言游戏狂欢的后现代论者所不屑。后期接受美学关注艺术经验的审美解释,超越身体/意识、传者/受众、边缘/中心的二元对立,辩证思考艺术交往活动的张力结构,走向审美主义的主体间性。
王伟
关键词:主体性审美经验艺术传播
主体间性交往论的想象方式——基于杨春时的现代性美学论述被引量:1
2012年
在现代性的时代语境中,接受美学透视人类交往的存在方式,对审美交往作出本体论的规定,最终揭橥"交往作为解释的世界"的主体间性之维。胡塞尔之知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主体间性理论是接受美学交往理念的始基。接受美学所开创的主体间性审美交往论,既有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新发展,也受到马丁.布伯的主体间性对话关系本体论的深刻影响,是在超越自然主义与信念主义之基础上,对现代性情境所作出的解释学向度上的审美回应。
王伟
关键词:主体间性解释学
“审美无区分”思想批判——兼谈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超越问题被引量:1
2018年
"审美无区分"概念提出的背景有二:从其思想背景来说,是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及其后继者天才美学、体验美学等美学思潮的批判;从其现实的艺术实践背景来说,是对所谓的"博物馆式艺术"的批判。"审美无区分"的理论实质指的就是强调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所表征的存在真理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审美无区分"概念的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的误读导致"审美无区分"概念身上带有如审美观念的平面化、审美理解的静止化等理论缺陷。"审美无区分"是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核心概念,对该概念的反思和批判,其实就是对前期伽达默尔美学的反思和批判。对"审美无区分"的反思和批判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要在艺术与现实历史、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保持一种既相同一又相区分的紧密张力。
肖建华
关键词: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对主体性美学的批判
2014年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肖建华
关键词:主体性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主体间性
文化自信视阈下戏曲美育思想的历史实践与新时代建构被引量:4
2019年
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戏曲美育的内涵特点、功能作用、意义价值乃至实施方案等衍生议题成为学界内外的关注焦点。其中,既有对中华戏曲美育思想的整体性历史回望,亦有对戏曲与美育之间辩证关系的精微分析,更有源于一线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体现了秉承"以美育德"与"以文化人"的当代美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建构,自觉传承并创新中华美育传统的不懈努力。现阶段戏曲美育研究要超越抽象层面的浪漫想象,加强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与对策探讨,从而为新时代美育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王伟
关键词:审美教育情感结构
戏剧交往的主体间性——重释姚斯的审美认同话语被引量:1
2013年
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戏剧活动,作为人类面对面直接交流情感的经验方式,充分体现建基于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之基础上的本体论主体间性。走向交往美学的晚年姚斯,图绘从前现代到后现代的观/演图景,探讨戏剧经验的五种互动模式,穿透审美自律论的思想雾障,重建戏剧观/演与生活世界的积极关联。
王伟
关键词:身份认同
新时期以来实践美学话语体系的重构
2019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美学大讨论促进学科疆界的明晰与拓宽,推动主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重构,显现美学精准回应时代课题的意愿与能力。实践美学开创者于建国初期首次美学论争中初试啼声,在20世纪80年代又与思想启蒙运动因缘互动,清晰显影中国学者试图以融入主体生命经验的美学言说方式,敞开人类主体性的历史脉络、现实问题与未来图景,从而为现代中国主体性的建立提供支援意识。后实践美学则在反思现代性的阐释框架中持续深化学科内涵,在主体间性的对话基座上努力提升"后新时期"美学思想海拔,在推进中华美学现代转型的时代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学术话语权的重新构建,以会通中外、贯通古今的理论旨趣自觉推动世界美学研究"中国学派"的形成。
王伟
关键词:实践美学主体间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