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7SHC024)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丁三青王希鹏张辉吕冰李金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文化
  • 4篇网络
  • 4篇网络文化
  • 3篇政治
  • 2篇视域
  • 2篇思想政治
  • 2篇教育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思想
  • 1篇大学生思想政...
  • 1篇大学生思想政...
  • 1篇学生思想政治...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失范
  • 1篇政府
  • 1篇政治建设
  • 1篇政治教育
  • 1篇治教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日常生活批判

机构

  • 7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丁三青
  • 3篇王希鹏
  • 2篇吕冰
  • 2篇张辉
  • 1篇杜昀
  • 1篇陈斌
  • 1篇李金明
  • 1篇裴笛

传媒

  • 4篇煤炭高等教育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年份

  • 7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被引量:5
2010年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灌输"永远不可或缺,关键是以何种方式有效地实现灌输。"主体间性"理论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拓展,为灌输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角与强有力的理论"器具"。传统灌输教育由于单一主体化模式的凸显、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淡化、教育模式与"生活"的疏离,存在着明显的"主体间性"缺失。以主体间性为视阈观照灌输教育,应在"平等性"中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在"互动性"中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实践性"中解决受教育者的现实难题,不断增强灌输的渗透性和贴近度,使灌输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强有力的工具。
裴笛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
网络文化概念及内涵辨析被引量:9
2009年
学术论争往往始于对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和定义,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但若把网络文化作为分析对象给予概念上的界定,则很难在一个简单的命题式的界定中说明网络文化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借鉴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法研究网络文化的概念,可以认定网络文化是人类以信息网络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而生成的新兴文化形态,是网络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诸合体,是人类一种新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
丁三青王希鹏
关键词:网络文化文化形态
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生成的促动被引量:6
2009年
网络文化为全面的、开放的、完善的主体性的生成准备着条件,网络文化"提升"了人的自主性,促进人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的生成;网络文化"触发"了人的能动性,使主体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力增强,促进人对现实性的超越和自我超越;网络文化"驱动"了人的创造性,打破强大的自在的日常生活结构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使主体走出封闭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开放的和创造性的非日常生活空间中成为自由自觉的非日常生活主体。
王希鹏丁三青
关键词:网络文化自主性能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博客载体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博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育平台。通过对徐州师范大学230名大学博客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认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网络水平欠缺、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媒介素养教育缺失,因此必须加强教育者的网络素养培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杜昀吕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
刍论网络交往对人的主体性提升的作用
2010年
在当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交往手段。网络交往与人的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网络交往使人们逐渐从一般劳动实践中摆脱出来,彰显了主体的为我目的性,体现了其主观应当性,在实践中凸显了主体自由自觉的创造性以及主体对其自身的超越,使人作为主体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提升。
丁三青吕冰
关键词:网络交往主体性
网络公民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引量:11
2010年
网络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网络技术,以网络政治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体意识提升为价值诉求的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体意识,推动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网络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台,推动政府适度"限权";网络文化搭建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推动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输入"与"输出"机制。
李金明
关键词:民主政治政府
网络环境下学术失范问题与对策被引量:3
2010年
网络环境下学术失范指利用网络从事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网络环境下低水平重复,网络剽窃、抄袭、拼凑,网络伪造、篡改、数据作假,网络伪注,网络交易,以钱买学等。网络环境下的学术失范导致了原创性成果的沦落与丧失,贬损学术声誉,降低科学可信度,践踏科学公正性,败坏了学风,阻碍中国教育的繁荣发展。
张辉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术失范网络文化
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下网络文化对个体生存的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网络文化是人类以信息网络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而生成的新兴文化形态,是网络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是人类一种新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域下,网络文化首先是一个日常生活场域,但由于网络文化的内在特性和文化整合效能,使之触动了传统日常生活领域文化模式,推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另外,网络文化使传统的日常生活主体走出封闭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开放的和创造性的非日常生活空间中成为自由自觉的非日常生活主体,并推动非日常生活领域变革。
丁三青王希鹏陈斌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网络文化
和谐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被引量:3
2010年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愈益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建构和谐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思想基础,多元性文化的交融是和谐网络文化的基本要素。网络对于社会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易导致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民族意识的弱化;网络文化的"虚拟化"、"数字化"易导致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人们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网络游戏的充斥和诱惑导致人们"网络游戏成瘾",损害身心健康。有鉴于此,应加强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以利于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基础,推动和谐社会的政治改革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发展,振兴民族文化,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应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张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