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101)

作品数:19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忠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文学
  • 12篇学史
  • 12篇文学史
  • 7篇重写
  • 6篇新文学
  • 6篇重写文学史
  • 4篇新文学史
  • 4篇写作
  • 3篇代文
  • 3篇当代文学
  • 3篇身份
  • 2篇当代文学史
  • 2篇知识
  • 2篇中国现当代
  • 2篇中国现当代文...
  • 2篇中国现当代文...
  • 2篇中国新文学
  • 2篇中国新文学史
  • 2篇身份认同
  • 2篇专栏

机构

  • 19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刘忠

传媒

  • 12篇中州大学学报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身份认同的“释然”与“困惑”——换个视角论周扬
2014年
周扬身上有着文艺理论家、革命家的双重身份,作为文艺理论家,周扬以其"政治—艺术"一体化批评方式见证了新文学从左翼文学到解放区文学再到新中国文学的全过程;作为革命家,他领导、助推了一系列文艺运动,成为党在若干历史时期文艺政策的阐发者、执行者。针对不同时期周扬的表现,有学者用"摇荡的秋千"概括之,秋千的动力来自"仕途的雄心和文化的使命感"。事实上,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都没有摆脱情绪化思维,周扬的"进退"、"荣辱"、"左右"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政治强力为文学创作留下的空间太小,时代裹挟不容作家拥有太多的艺术个性。
刘忠
关键词:文艺理论家革命家身份认同释然
新文学史写作实践与知识型构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文学史写作从借鉴模仿到学科自觉用了近半个世纪,期间,有西学东渐的移植,有从课堂讲义到学术专著的提升,亦有文学史观从多元到一元的整合。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书写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期,文学史家辈出,文学史著述大量出版,朱自清、周作人、赵家璧、李何林、周扬等人的写作实践在为新文学史确立体例范型和时空架构的同时,也在进化论、阶级论、革命论的映照下,彰显出不同的成色。
刘忠
关键词:新文学史写作实践学科自觉
“乡土中国”的经验怀想与文学书写被引量:3
2016年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乡土书写"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乡土犹如一处矿藏,源源不断地为作家提供创作动力。从1920年代的侨寓者寄情到1930年代京派的乡村梦影,社会剖析派的阶级分析再到1940、195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工农兵文学,乡土的意识形态内涵不断强化,宗法制和封闭性逐渐瓦解。乡土书写从一开始起就呈现出两张不同的面孔:"记忆的"和"现实的",与之相对应,则有了抒情和批判两个维度。今天,乡土书写愈发驳杂,很难再有单一的叙述色调;城市化在打破城乡二元界限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乡土经验和话语方式。
刘忠
关键词:乡土中国文学书写抒情
“重写文学史”与批评家群体的代际传承
2015年
20世纪80年代,文坛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为中心形成了几个批评家群体,其中,上海批评家群体人数众多,有前辈学者贾植芳、钱谷融、徐中玉、王元化,亦有中青年学者周介人、李子云、徐俊西、王晓明、陈思和等,在"重写文学史"和"人文精神讨论"中,他们担当了发起者、倡导者角色。追溯他们的成长之路,除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上一代学者的精神濡染,还有一个潜在因素:"五四"以来积淀已久的知识分子的"广场"情结,渴望自己的声音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加快学科建构。同时,上海的文学刊物《收获》《上海文学》《上海文论》为上海批评家群体的成长和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忠
关键词:重写文学史代际传承
主题学视野下的新文学路径及其走向
2012年
从主题学视角看,启蒙、专制、救亡、翻身、个体、民族等一直是新文学的核心主题,路径选择的不同既能够使它们互动共生,同步实现;也能够使它们相互拆解,内耗不断。从晚清到"五四",从抗战到新中国,虽然不同时期主题表现有所不同,此消彼长现象时有发生,但它们之间颉颃对立、互动共生的结构形式却决定了新文学的基本路径及其走向。
刘忠
关键词:主题学新文学
革命作家的知识构成与主体精神
2012年
"革命文学"倡导以后,作家队伍的工农化逐渐成为常态,社会的动荡不安、革命理想的热情召唤、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得许多知识青年在还没有完成高等学业的情况下,就匆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五四一代文人经由文学创作而启蒙教化,达成"立人"与"立国"目标的思想模式,逐渐转化为"文学创作就是宣传"的行动模式。从左翼文学到解放区文学再到新中国文学,"革命"不仅为文学创作确立内容标准,也为作家作品研究确立价值尺度,还左右作家主体的精神走向。
刘忠
关键词:革命作家知识构成革命话语
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史观的互动共生被引量:1
2013年
在时间的流光中,文学史的影子越拉越长,文学史观念在变,文学史叙述随之而变;从进化论到革命论到启蒙论再到现代性,文学史观一直在非此即彼、解构建构的二元思维中腾挪闪跃,文学史面孔如同川剧中的变脸,变化万端,抽取、扭曲、遮蔽现象在所难免。当下,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疯狂生长之后,文学史写作步入到一个常态的缓慢生长期。摒弃过去的同一性知识结构,在多元的差异化言说中,文学史叙述不断开辟新的话语范式,与创作形成良性互动。
刘忠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史观进化论革命论互动共生
新文学史上的杜威、罗素、泰戈尔、萧伯纳影像
2013年
新文学史上,杜威、罗素、泰戈尔、萧伯纳相继来华讲演、游历,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但在一个"革命"高于一切的年代,国人对他们的接受多停留在实用层面,能够形成学理互动与对话者寥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如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战争状态下的非常态现实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可以并且能够以一种冷静的心态从多维、复合的视角来追寻他们的来华轨迹、作品及影像,考察其思想与当下文学的对接与融合。
刘忠
关键词:新文学史泰戈尔萧伯纳影像
“重写文学史”的知识结构与理论资源被引量:3
2015年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是此一时期国内外政治、思想、文化、文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写文学史的目标之所以锁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史文本上,是因为在重写者看来,政治话语挤兑、扭曲了审美话语,造成文学史写作的"他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审美、现代化为主词的自律论文学史观念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反思重写文学史依凭的纯文学理念,认为重写将文学从政治外衣中解放出来,却又将其还给了纯粹的审美,甚至走向纯文学神话。
刘忠
关键词:重写文学史知识结构理论资源
“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回望与反思(上)
2015年
1988年可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个转折点,"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既折射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十年的思想解放成果,也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从量变到质变的曲折过程,是一次写作观念与方法论"同向"新变的结果,负载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近的一点,有"五四"新文学性质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新文学整体论的历时推进;远的一点,有海派文化先锋性、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共时作用,当然,还离不开1980年代学人的社会心理期待,尤其是青年学者急于发声、确立话语权和实现文学梦的强烈冲动。
刘忠
关键词:回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