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90381)

作品数:63 被引量:1,730H指数:25
相关作者:于贵瑞王兵孙波温学发张雷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9篇土壤
  • 14篇生态系统
  • 9篇有机碳
  • 8篇土壤有机
  • 6篇杉木
  • 6篇土壤有机碳
  • 5篇通量
  • 5篇土壤呼吸
  • 5篇人工林
  • 5篇温带
  • 5篇涡度
  • 5篇涡度相关
  • 5篇毛竹
  • 5篇毛竹林
  • 5篇阔叶
  • 4篇针叶
  • 4篇针叶林
  • 4篇森林生态
  • 4篇森林生态系统
  • 4篇杉木人工林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研...
  • 17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科技师范...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赤峰学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日本筑波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5篇于贵瑞
  • 17篇王兵
  • 12篇孙波
  • 11篇温学发
  • 11篇张雷明
  • 8篇孙晓敏
  • 7篇戴伟
  • 7篇赵广东
  • 6篇王燕
  • 5篇胡中民
  • 5篇李忠佩
  • 5篇郭浩
  • 5篇刘允芬
  • 4篇王秋凤
  • 4篇王丹
  • 4篇陶波
  • 4篇隋跃宇
  • 4篇赵超
  • 4篇潘剑君
  • 4篇韩士杰

传媒

  • 9篇生态学报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5篇土壤学报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2篇土壤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Scienc...
  • 2篇Journa...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河北林果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4篇2011
  • 12篇2010
  • 20篇2009
  • 14篇2008
  • 10篇2007
  • 2篇200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结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干旱使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下降,2003和2004年的干旱使得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相比无干旱影响情景的模拟结果分别减少了63%和47%;2)光合和呼吸对干旱具有不同的响应,干旱时光合的下降比呼吸更为显著,这导致了NEP的显著下降;3)当饱和水气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达到1.5kPa以上时,生态系统的光合、呼吸和净碳吸收均开始下降,当VPD大于2.5kPa、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RSW)低于40%时,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由碳汇转为碳源;4)土壤干旱是造成碳交换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年NEP下降的平均贡献率为46%,而大气干旱的贡献率仅为4%。
顾峰雪于贵瑞温学发陶波李克让刘允芬
关键词:干旱涡度相关
县域尺度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模拟被引量:13
2009年
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管理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江西省余江县为例,基于12a的长期试验和1998年、2001年的野外定位采样对比研究,利用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在田块和县域尺度研究了县域尺度表层(0~20cm)水稻土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长期试验数据验证,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水稻土表层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2001年农田水稻土(面积为3.6×10^8m^2)表层(0~20cm)有机碳总储量为2.9×10^8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6.0kg m^-2。1998年至2001年余江县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库逐年增加,年际平均变化量为3.0×10^7kg。通过对余江县水稻田模拟不同碳投入的情景,分析预测1998年至2017年土壤有机碳储量,种植绿肥提高秸秆还田比率同时减少化肥的投入,可有效地增加红壤区域有机碳蓄积。
刘清孙波解宪丽李忠佩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水稻土DNDC模型红壤丘陵区
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潜热通量模拟——气孔导度组合模型在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模型中的应用(英文)被引量:2
2008年
叶片水平的气孔导度组合模型已被成功扩展到冠层水平,并被应用于冬小麦生态系统潜热通量的模拟研究,但该研究仅基于1a的数据,有必要研究模型在更长时间尺度和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的适用性。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BS)为研究对象,将组合模型进一步应用于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模型,模拟了CBS3a生长季内的潜热通量,利用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潜热通量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对比了双源模型与单源模型的模拟结果。结果显示,双源模型较单源模型能取得更高的模拟精度,生长季不同时期的潜热通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日变化较一致。对双源模型模拟值和实测潜热通量的相关分析显示,二者直线回归斜率和R2分别为0.96和0.72。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蒸散和植被蒸腾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分析发现,影响冠层蒸散和植被蒸腾季节动态的主要因素是饱和差和辐射,而影响它们年际动态的主要因素则是饱和差和温度。
黄辉于贵瑞伏玉玲张雷明任传友韩士杰
关键词:气孔导度涡度相关蒸散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循环模拟被引量:13
2009年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碳观测数据改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是当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以2003~2005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6组生物计量观测数据和涡度相关技术测定的碳通量数据为基础,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关键参数(即碳滞留时间)进行了反演,进而预测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库、碳通量及其不确定性。反演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叶凋落物和微生物碳的平均滞留时间最短,为2~6个月;其次是叶和细根生物量碳,二者的平均滞留时间为1~2a;慢性土壤有机碳的平均滞留时间为8~16a;碳在木质生物量和惰性土壤有机质库中的滞留时间最长,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7~109a和409~1879a。模拟结果显示,碳库和累积碳通量模拟值的不确定性将随着模拟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气温升高10%和20%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总初级生产力年总量将分别增加6.5%和9.9%,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年总量的变化取决于土壤温度的变化。若土壤温度保持不变,NEP年总量将分别增加11.4%~21.9%和17.6%~33.1%;若土壤温度也相应升高10%和20%,NEP年总量的增幅反而下降甚至低于原来的水平。假设气候和植被保持在2003~2005年的状态,2020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NEP年总量为(163±12)gC.m–2.a–1,土壤呼吸年总量为(721±14)gC.m–2.a–1。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是反演模型参数、优化模拟结果和评估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但今后仍需在惰性土壤碳滞留时间的估计、驱动数据和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分析、模型数据融合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碳循环模拟的准确性。
张黎于贵瑞LUO Yiqi何洪林张雷明
关键词:贝叶斯估计不确定性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Chinese temperate grassland被引量:24
2007年
Investiga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nce in productivity along natur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s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natur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f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from east to west determined by relatively long-term observations, 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PP) of the temperate grasslands covering this region. Across this grassland transect, ANPP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ANPP=24.47e0.005MAP, R2=0.48). Values for the three vegetation types desert steppe, typical steppe, and meadow steppe were: 60.86 gm-2a-1, 167.14 gm-2a-1 and 288.73 gm-2a-1 respectively. By contrast, temperature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ANPP. The moisture index (K ), which takes into ac- count both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uld explain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ANPP better than MAP alone (ANPP=2020.34K1.24, R2=0.57). Temporally, we found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ANPP (cal- culated a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got gre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aridity. However, this tren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all of the three vegetation types, ANPP had greater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an annual precipitation (PPT). Their difference (ANPP CV/PPT CV) was greatest in desert steppe and least in meadow stepp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more arid regions, grasslands not only have lower productivity, but also higher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through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 vegetation growth potential, and species diversity.
HU ZhongMinFAN JiangWenZHONG HuaPingYU GuiRui
关键词:GRASSLANDTRANSECTGRADIENTINNER
陆生植物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适应被引量:9
2010年
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陆生植物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机制。在生理过程中,信号物质能够对植物的生理过程进行调节,植物会主动积累或合成小分子物质以减轻逆境的伤害。在个体水平上,植物通过调节同化物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植物对水氮资源的权衡利用可以使其适应不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由于对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奢侈利用,植物生长不会受碳供应的限制。植物生理生态过程中的适应机制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只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整合植物适应机理的数学模型,才能准确预测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姜春明于贵瑞
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陆生植物适应性
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下层CO2通量对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被引量:8
2009年
作为ChinaFLUX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年底开始利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林冠上层和下层进行连续通量观测,这为量化林冠下层CO2通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贡献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利用2003年林冠上层和林冠下层的观测数据,研究表明林冠下层夜间的CO2通量与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指数正相关关系。林冠下层的呼吸通量与箱式法观测的土壤呼吸通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R^2=0.77),二者在全年都与整个森林的光合产物量相耦合,且都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冠下层的呼吸量和土壤呼吸量分别为770 g Cm^-2a^-1和703 g Cm^-2a^-1,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的比重高达59.88%和54.69%。林冠下层的光合作用呈双峰型季节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尽管全年林冠下层光合产物量为87 g Cm^-2a^-1,对整个森林光合产物量的贡献率仅为5.69%,但林冠郁闭度低的4、5月和10月份,林冠下层的光合产物贡献率也分别达到19.99%、21.06%和14.53%。林冠下层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受该层呼吸作用的季节变异控制,林冠下层在全年都表现为碳源,其净碳排放速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
郑泽梅张弥温学发孙晓敏于贵瑞张雷明韩士杰吴家兵
关键词:CO2通量
南方丘陵区土壤氮素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GPS、GIS和随机过程抽样技术,研究了江西省兴国县潋水河流域土壤氮素在小、中和大3种研究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尺度效应明显,均值随研究尺度的扩大而增加。其中,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是0.60gkg-1、0.73gkg-1和0.83gkg-1,有效氮含量为64.8mgkg-1、66.3mgkg-1和80.2mgkg-1。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是影响氮素尺度效应的重要因素。3种尺度下母质与土壤氮素含量关系复杂,但均以花岗岩坡残积物发育土壤最低。在不同尺度下,水稻土全氮和有效氮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红壤,但大尺度下的石灰岩土与前二种土壤差异均不显著。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下水田全氮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旱地和林地,在大尺度下它显著高于旱地而与林地差异不显著;水田有效氮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林地,但与旱地除小尺度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外,中、大尺度下差异不显著。土壤侵蚀状况对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的影响与尺度大小有关,且随尺度增加差异显著性逐渐增强。
张世熔孙波赵其国李婷陈红琳黄丽琴
关键词:全氮有效氮丘陵区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被引量:114
2009年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反映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相互关系的重要指标,开展生态系统水平WUE的时空变异性的研究有助于预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目前不同研究常常基于不同的算法估算生态系统WUE,一方面不同算法因包含了不同复杂程度的水过程而有着不同的内涵,另一方面各种算法又因包含了相同的核心过程而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传统的生物量动态调查和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测定来估算生态系统的WUE,但该方法大大限制了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生态系统WUE进行分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涡度相关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生态系统WUE在多个时空尺度上的变异特征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生态系统WUE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叶片尺度相似,主要有空气饱和水气压差(VPD)、土壤水分、大气CO2浓度、Ci/Ca等,另外,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特征也有着重要影响。比较分析表明,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WU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WUE整体高于草地、荒漠和冻原。当前生态系统WUE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工作仍需深入开展,其中,多时间尺度以及生态系统间WUE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机理的对比研究可能是未来工作的热点。
胡中民于贵瑞王秋凤赵风华
关键词: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涡度相关生产力蒸散土壤蒸发
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灰色森林土有机碳矿化的温度响应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通过室内培育试验,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灰色森林土有机碳矿化过程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原始林转变为农田后,0-10 cm、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68.5%、76.8%和40.5%、44.4%;而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平均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仅分别为原始林的24.4%-43.2%和9.20%-13.7%.低温条件下(〈25℃)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高于高温条件下(〉25℃).低温条件下(〈25℃)两种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但高温条件下(〉25℃),农田0-1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高于原始林,而农田10-2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明显较低.
徐汝民李忠佩车玉萍张朝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灰色森林土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