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E0410025)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慧英朱梓忠杨勇蔡娜丽王兆明更多>>
-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5)Cu_(0.5)N的Li脱嵌性质被引量:1
- 2006年
- 使用基于平面波展开的第一原理赝势法,计算了锂离子电池非碳基负极材料Li2.5Cu0.5N在各种脱锂量下的Li脱嵌形成能以及相应的体积变化,讨论了脱锂前后材料的电荷密度,电子状态密度等电子性质.计算表明,Li2.5Cu0.5N晶体中LiN层的锂的脱出能要比LiCu层的锂小得多,即LiN层中的锂更容易脱嵌.结果还表明,各种脱锂量的Li脱嵌能大致在-2.72^-4.08 eV/Li之间.当脱锂量小于30%,材料的体积变化较小,随着脱锂量的增大,材料的体积变化较大.
- 蔡娜丽刘慧英朱梓忠杨勇
-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N
- 基于第一原理的Li嵌入路径的计算机模拟被引量:1
- 2005年
-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InSb的L i嵌入过程,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赝势法,计算了L i离子电池非碳类负极材料InSb在L i嵌入时的125相不同情况下的总能、平衡体积和各相间转换的L i嵌入形成能及相对体积变化等,进而参考电压轮廓实验曲线,筛选出了中间经历两相的最可能的反应路径为L i+In4Sb4→L i1In4Sb4,2L i+L i1In4Sb4→L i3In4Sb4,9L i+L i3In4Sb4→L i12Sb4+4 In;中间经历三相的最可能的反应路径为L i+In4Sb4→L i1In4Sb4,2L i+L i1In4Sb4→L i3In4Sb4,4L i+L i3In4Sb4→L i7In3Sb4+In,5L i+L i7In3Sb4→L i12Sb4+3 In。计算了L i3Sb的晶格常数、总能等,讨论了其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等性质。结果表明:随着L i嵌入到InSb中并生成L i3Sb,其体积略有膨胀,材料发生了由半导体性到金属性又到半导体性的转变。
- 刘慧英蔡娜丽朱梓忠
- 关键词:锑化铟计算机模拟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MgSi的Li脱嵌性质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使用基于平面波展开的第一原理赝势法,研究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2MgSi在各种脱锂量下的锂脱嵌形成能、相应的体积变化、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以及电荷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脱锂量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大,随脱锂量的变化,平均一个锂的脱嵌形成能在-1.21--1.61 eV之间.脱锂过程中,体积先膨胀后收缩,整个过程中体积变化很大,是导致材料循环性能较差的重要原因.在脱锂过程中材料显示了由半导体性到金属性又到半导体性的特征.
- 刘慧英朱梓忠
-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G2SI
- Li嵌入Mg_2Ge的反应次序和电子结构变化被引量:6
- 2008年
- Mg2Ge有望成为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使用基于平面波展开的第一性原理赝势法,计算并得到了Li嵌入Mg2Ge负极材料时的反应次序.Li首先占据其中的间隙位置,占满间隙位置后随着嵌Li量的进一步增加,Li将逐步替位Mg2Ge中一半的Mg位置,直到生成Li2MgGe.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嵌Li过程中主体材料的体积先膨胀后收缩,体积胀缩量很大,这是导致Mg2Ge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循环性能较差的重要原因.对材料电子结构的分析表明,随着Li嵌入量的增加,主体材料发生了从半导体性到金属性、又到半金属性的转化.
- 刘慧英朱梓忠杨勇
-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子结构
- 演化计算的机理与一般性设计原则探讨
- 2007年
- 结合演化算法的核心机制,深入剖析了演化算法设计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策略,对当前在演化算法设计中经常使用的编码方式、评价函数、选择策略、遗传算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当前演化算法设计中出现的新思想和一般性设计原则.
- 贾红伟王兆明方泳泽
- 关键词:演化算法评价函数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