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1017)
-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文英徐英许萍妹冯杰荆洁颖更多>>
- 相关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固定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运行特性被引量:5
- 2008年
- 针对采用传统生物法处理焦化废水时系统停留时间长、除污效率低的现状,将固定化技术引入膜生物反应器(MBR),并开展了处理COD为2598mg/L、氨氮为378mg/L的高浓度焦化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OD的去除率为98.7%,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5.03%,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冲击负荷对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小,厌氧段的反应时间宜为14h,好氧段的较佳反应时间为10h;pH值为7.5~8、5时对氨氮能保持较高的降解率;好氧段应保持较高的溶解氧浓度,反应8h后宜减少曝气量以降低能耗;在反应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膜通量的衰减速度较慢,运行30d后膜通量下降了37.2%,且用水冲洗就可使膜通量得到基本恢复。
- 孙亮李文英徐英冯杰
- 关键词:焦化废水膜生物反应器固定化膜污染
- 吡啶降解菌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煤中有机氮主要以吡啶、吡咯结构形式存在。为了探索微生物对煤中有机氮的脱除效果,采用平板固体筛选和液体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以模型化合物吡啶作为氮源对降解菌进行筛选,得到吡啶降解能力较高的JH-2菌株。通过分析影响菌种降解能力的因素,如培养基种类、接种量、pH值及温度等,获得JH-2菌株降解吡啶的最佳实验条件:以葡萄糖为碳源,温度35~40℃,pH值为7。在此条件下,吡啶降解率可达到40.9%。对JH-2菌株降解吡啶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吡啶中的氮在降解酶的作用下转化为NH4^+离子,并作为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的氮源被消耗利用。
- 李叶珺李文英徐英冯杰
- 关键词:吡啶微生物降解菌种降解机理
- 好氧颗粒污泥与普通活性污泥的同步培养与性能比较被引量:2
- 2006年
- 研究用于焦化废水处理的好氧颗粒活性污泥和传统普通活性污泥的同步培养及其对COD和NH3-N的脱除特性比较。设置反应器1(R1)和反应器2(R2)两个平行装置,R1用作普通活性污泥的培养,R2用作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两者均采用普通好氧曝气并以相同的进水在好氧厌氧交替工艺下同步运行,R2在出水前加5min曝气和5min沉淀。R2内培养出好氧颗粒活性污泥,颗粒直径0.5~2mm,含水率为95%,污泥质量浓度(MLSS)为3101~6203mg/L,污泥沉降指数(SVI)为100.5~128.7mL/g。经对COD质量浓度380~1200mg/L和NH3-N质量浓度63.7~134.4mg/L的焦化废水处理,COD和NH3-N同时去除率达到80%以上,优于R1的运行结果。
- 吴静文李文英许萍妹
- 关键词:焦化废水处理
- 固定化微生物厌氧-好氧处理焦化废水中COD及氨氮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应用固定化微生物小球技术结合厌氧-好氧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的COD和氨氮,结果表明可行,该法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及固定化硝化菌处理系统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经固定化微生物厌氧酸化24 h、好氧曝气24 h后,出水COD为132.1 mg/L,氨氮为24 mg/L,达到国家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COD≤150 mg/L;氨氮≤25 mg/L)。表明该法在焦化废水处理方面有一定价值。
- 徐英
-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厌氧-好氧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1
- 2008年
- 简述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工艺原理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生物脱氮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膜法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指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焦化废水处理方法,最后提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实际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 荆洁颖李文英
- 关键词: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填料
- 优势菌对焦化废水中COD和氨氮处理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5年
- 为了提高焦化废水的生物降解率,采用活性污泥作菌种,对活性污泥的梯度驯化、优势菌的筛选和分离鉴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得到5株优势菌,其中3株属于假单胞菌属,另外两株分别属于硝化杆菌属和微球菌属.对这5株的单一菌及其不同组合的混合菌进行了焦化废水降解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焦化废水经优势菌处理48h后,COD的最高降解率为81.1%,氨氮为51.2%,初步得出:以焦化废水作为碳氮来源的梯度驯化法用于优势菌的筛选很有效.
- 许萍妹李文英
- 关键词:焦化废水优势菌COD氨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