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92)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小玲马悦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文学
  • 9篇民间文学
  • 3篇中国民间文学
  • 3篇白话
  • 2篇代文
  • 2篇学科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话文
  • 2篇兼及
  • 2篇白话文
  • 2篇白话文学
  • 1篇学科危机
  • 1篇学史
  • 1篇意蕴
  • 1篇语境
  • 1篇赵氏孤儿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意蕴

机构

  • 13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李小玲
  • 1篇马悦

传媒

  • 3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求实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史林
  • 1篇民俗研究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上海文化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7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被引量:4
2012年
民俗文化也指称民间文化,它蕴含着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其精神内核潜存着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民俗文化视域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民俗文化表现为生活化和习俗化的特点,这也将使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传统的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呈现为生活化和常态化的特点,即达到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的目的。然而民俗文化兼有精华与糟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辨风正俗"是在民俗文化语境下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李小玲
关键词: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常态化
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新阐释——以胡适民间文学观中的哲学意蕴为视点被引量:1
2012年
胡适常被视为杜威实验主义哲学的继承人和践行者,但事实上,胡适的哲学思想来源并没有这么简单归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与永久和平论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胡适对民主、自由、平等等问题的思考,并关涉到对民间文学关键词如"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等的诠释,而这历来为学界所忽视和误置,由此也暴露出长期以来对胡适的解读有表层化和浮泛化倾向,更多是从政治和社会的视角出发,严重缺乏在概念和理论后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上的考量和细察。澄清胡适民间文学哲学思想来源,既是对学科本身的一种历史还原,也将为学科的当下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李小玲
关键词:民间文学哲学
白话现代主义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兼及对日常生活概念的反思被引量:1
2018年
白话常被视为是一个与文言文相对应的概念,但从实论来看,白话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概念。2000年,德国籍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莲姆·汉森基于对胡适等人的表述和对五四白话运动的认识和理解,赋予白话概念以新的美学内涵。结合汉森的美学理解,兼及对鲍辛格日常生活概念的反思,从白话与日常生活、作为美学概念的白话与日常生活的启蒙和白话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等三方面展开对白话概念的讨论,以期打通传统与当下的界限,并在世界各国民间文学研究纷纷形成自我特色的背景之下,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寻找中国话语和理论依据。
李小玲
关键词:白话民间文学日常生活审美化
语境视域下的同源性文本研究——以《赵氏孤儿》为例
2012年
本文以《赵氏孤儿》为切入点,借助语境理论和表演理论,即从横轴和纵轴两个向度,对不同时期的作家对这一传说故事的选择和运用来考察文本的"文化构成",以期在历史性和当下性的双重维度下获取对同源性文本的新的阐释,得到一些如胡适所言的"文学史见解"①。
李小玲
关键词:语境赵氏孤儿滚雪球
从起点到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界碑的一种思考
2014年
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每一种文学史的显性叙述中都潜存着作者对现代文学的阐述视角,而通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无论是持"五四说"、"新文化运动说"、"民国说"还是"晚清说"、"通俗文学说",无一例外都忽视了民间文学对现代文学建立的意义,而民间文学的价值的确认恰恰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裂变的标志,是现代文学的起点。
李小玲
关键词:界碑现代文学民间文学
对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历史考辨
2016年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虽是一个老话题,但也是一个新话题,不仅因为对其方法论本身存有诸多的误解,而且其新颖性也可通过对已有命题的重新阐释予以实现。本文试图考辨与厘清这一理论方法的学术来源,挖掘和还原方法背后科学哲学的学术理路,论证其作为方法论的价值与生命力,并希冀以此获得一般意义上方法论的普遍性认识和结论。
李小玲
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以二十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构时期的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结合史实判断,对民间文学学科研究对象进行梳理和研讨。通过对胡适白话文学运动的解析,首先明确民间文学学科的文学定位,其次揭示学科形成背后的思想主导,最后对白话和白话文学作出新的阐释,从而在历史和当下的双重维度下,对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作更全面和客观的评述。
李小玲
关键词:白话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箭垛式人物”“武圣”关羽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胡适提出"箭垛式人物"概念用以指称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关羽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箭垛式"人物,20世纪初学界对他的研究多呈现为文学与史学研究的两条路径。作为"箭垛式人物"的关羽形象乃是多民族文化共同建构的产物,源于不同族群间民众俗信与价值判断的交集,关涉到人类学的相关领域,而"箭垛式人物"概念提出本身也就预设和规约了人类学视域的必然介入。
李小玲
关键词:关羽民间文学人类学
胡适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
2011年
作为20世纪初中国人文学科引领现代学术风气的重要人物,胡适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形成有开创之功,他强化学科研究价值与背景,立足本体研究,这对中国民间文学重外围轻本体的传统学术理路多有纠偏作用。从学科的缘起去追溯学科的本源和本质,必将为当下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展开维度和可能性。
李小玲
关键词:学科危机民间文学
想象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被引量:1
2012年
安德森将民族作为"想象共同体"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知识分子作为其生产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发生有诸种陈述的可能,包括经济形态的变化、市民阶层的兴起、外来理论的引介、启蒙主义的先导,等等,但这几个因素都没能提出一个新的意识的构架。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世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批精力充沛的知识分子以白话文即国语想象作为其出发点,有力地促成了"把‘民’构造为一种社会形式以及把民诗构造成民间文化的本质",成为形塑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和新国民、新文学的关键人物,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序幕。
李小玲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族知识分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