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ZH130)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4
相关作者:章媛张尚稳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师范学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道德经
  • 3篇老子
  • 3篇翻译
  • 3篇《道德经》
  • 2篇英译
  • 2篇文化
  • 1篇道法
  • 1篇道法自然
  • 1篇得失
  • 1篇义类
  • 1篇译本
  • 1篇译介
  • 1篇异化
  • 1篇英译本
  • 1篇哲理
  • 1篇哲理化
  • 1篇求真
  • 1篇中西思想
  • 1篇文化冲击
  • 1篇文化传播

机构

  • 6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安徽日报报业...

作者

  • 7篇章媛
  • 1篇张尚稳

传媒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淮论坛
  • 1篇学术界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代以来英译本对《道德经》的哲理化解读被引量:6
2012年
近代以来《道德经》在西方广为传播,是以被西方译者的多元化译解为代价的。西人对《道德经》的解读可分为基督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等四大类。其中哲理类译本是指具有哲学知识储备的译者,通过对《道德经》中核心概念、原典哲理、辩证思维以及哲学智慧的揭示,试图向读者展现一个《道德经》的哲学世界:卡鲁斯对老子之"道"作"原因"论解读,巴姆作"自然智慧"论的解读,安乐哲和郝大维则作出"开路"论的解读。这些代表性的哲理类译者,从不同角度尝试对《道德经》哲学思想的认知与翻译,既反映出他们的文化根源,更揭示出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最终导致他们的译解呈现以西哲代中哲、以西方思维模式代替东方思维模式的现象,使《道德经》原典内涵被大量漏译,甚至误译曲解,成为跨文化传播史上一幅特别引人瞩目的图景。究其根源,除了近代以来西方基于领先世界的科技和工业文明所形成的话语霸权,还须看到中华文化因近代多难所致的话语弱势。
章媛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老子之“德”英译得失考被引量:6
2012年
《道德经》中"德"的范畴仅次于"道",然而业界对其英译问题的研究却几乎未见。本文首先对老子之"德"的涵义进行梳理,再通过英译本中宗教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典型译者对"德"的关键句的翻译比较,以及译者选词译"德"的心理历程的分析,得出译者因文化背景、历史根源、认知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德"的译解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德"的内涵,只能触及到老子思想内涵的某个方面,其不准确性与不完整性,甚至失误与谬误,比比皆是。
章媛
关键词:英译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兼论翻译变异的原因被引量:4
2012年
老子"无为"概念被误译的问题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误区。译者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文化,很难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为"在原文中包涵着"为于始"、"似无为而实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涵义,而大多数的译文却简单地译为"不为"、"不做",昭显了译者对于老子核心概念"无为"的表面化、简约化理解,以致于陷入"盲人摸象"的翻译误区。只有当原文本文化拥有话语权,中西文化在对等的平面上交流、传播,才能把"无为"的图像原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把握"无为"概念之真谛。
章媛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
西译文本对老子“道法自然”误读考辨被引量:4
2012年
在世界典籍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哪部经典堪比《道德经》,既被广泛翻译传播,同时又存在大量的误译误传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翻译学、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也要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等问题;既要从老子哲学的整体内涵、特征去考究,又要从《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入手作具体分析。本文以"道法自然"为例,着力考辨"自然"——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如何被西方译者所误译误释及泛化肢解的,目的既是厘清《道德经》西传中误译误释的原因,又为中国传统典籍的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实践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章媛
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
《道德经》前期西传异化探析被引量:4
2011年
西方对《道德经》翻译传播研究已达数百年历史,仅译本就有600多种,涉及31种语言。但与原文本相比,这些译本和研究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强烈的主观"西化"和"异化"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学上问题,而是西译传播者受其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文化影响,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根本歧视,在跨文化传播中丝毫没有遵循对等性原则,完全剥夺了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西传的话语权。
章媛张尚稳
关键词:道德经西传异化
翻译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2012年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途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翻译教学中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的培养应从认知跨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认知生存环境差异、认知思维习惯的差异、认知宗教背景差异和认知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差异入手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力。
章媛
关键词:翻译教学跨文化沟通力
文化冲击下《道德经》译介的“裂变”被引量:1
2013年
《道德经》在西方四百多年的译介,书写了一部独特的文化传播史,各种"裂变"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冲击的结果,其中演义类"裂变"是"《道德经》的开放性内涵+西方文化中的发散性、功用性思维模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类译本的典型代表揭示了演义类译本的共同特点:1.译者深深被《道德经》的魅力和智慧所吸引,他们的译解似乎更合乎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需求;2.译者不懂汉语,无法对原文准确把握,但可以尽情地发挥;3.演义类译解的"裂变"需要研究者适当引导,促其向良性正态发展。
章媛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文化冲击裂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