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l0001-008)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卢洪洲王辉张洁云朱秀云陈心春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逆转
  • 2篇逆转录
  • 2篇抗逆转录病毒
  • 2篇抗逆转录病毒...
  • 2篇HIV感染
  • 2篇病毒
  • 2篇病毒治疗
  • 1篇抑制剂
  • 1篇载量
  • 1篇制剂
  • 1篇治疗效果评价
  • 1篇人类免疫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逆转录病毒
  • 1篇逆转录酶
  • 1篇逆转录酶抑制...
  • 1篇转录
  • 1篇转录酶
  • 1篇细胞计数
  • 1篇疗效

机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深圳市第三人...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2篇卢洪洲
  • 1篇何艳
  • 1篇蔡卫平
  • 1篇戴振声
  • 1篇郑煜煌
  • 1篇彭巧丽
  • 1篇孙洪清
  • 1篇周伯平
  • 1篇张仁芳
  • 1篇陈心春
  • 1篇张学祥
  • 1篇王江蓉
  • 1篇董婕
  • 1篇朱秀云
  • 1篇黄琴
  • 1篇张洁云
  • 1篇王辉

传媒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两种结核抗原特异性干扰素释放试验试剂用于HIV感染人群中结核潜伏感染诊断的比较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比较评价自行研发及国外进口T—SPOT TB两种结核抗原特异性叮干扰素释放试验在HIV感染人群中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价值。方法 102例HIV感染者均来自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其中男66例,女36例,平均年龄35岁。运用自行研发的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y干扰素ELISpot检测方法及T—SPOT TB试剂盒对102例确诊的HIV感染者的外周血结核特异性y干扰素释放水平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TST。结果 在HIV感染者中17例患者T—SPOT和ELISpot两种方法检测共同阳性,ELISpo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4.0%、77.3%、98.8%和94.1%。其中3例患者在TST与T—SPOT两种检验方法检测共同阳性,TS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16.7%、98.8%、75.0%、84.7%和84.3%。利用3种抗原对102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重组抗原(ESAT-6)、PoolA、PoolB刺激所得斑点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6.89±5.77、18.96±4.75和14.51±3.77,仅ESAT-6与Pool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557,P:0.0229)。不同CD。分组ELISpot检测阳性率和T—SPOT TB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8,P=0.6502;χ^2:1.3964,P=0.4975)。结论 自行研发的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y干扰素ELISpot检测技术在HIV感染人群中用于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与T—SPOTTB检测方法类似,两种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TST,可用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辅助诊断。
张洁云彭巧丽朱秀云王辉卢洪洲陈心春周伯平
关键词:HIV感染结核免疫酶技术
依非韦仑为主的方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以依非韦仑为主的方案治疗HI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依非韦仑为主的方案治疗53例HIV/HCV合并感染患者7年,观察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常规的变化。治疗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53例患者治疗前、后HIVRNA分别为(4.56±0.88)lg拷贝/mL和(1.70±1.10)lg拷贝/mL(t=14.781,P〈0.01);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188.37±151.14)×10^6/L和(445.18±314.25)×10^6/L(t=5.362,P〈0.01);ALT分别为(36.6±16.3)和(57.2±9.9)U/L(t=-7.864,P〈0.01);甘胆酸(CG)分别为(444.22±476.74)和(556.88±733.05)mg/L(t:0.938,P〈0.05);IVC分别为(45.13±8.25)和(47.88±4.51)ng/mL(t=2.129,P〈O.05);三酰甘油分别为(1.57±0.65)和(2.51±1.29)mmol/L(t=4.737,P〈O.01);血尿酸分别为(298.5±48.2)和(495.1±89.4)mmol/L(t=14.092,P〈0.01)。结论以依非韦仑为主的方案治疗HIV/HCV合并感染患者是有效的,但可引起肝脏功能损害和代谢异常。
孙洪清黄琴王江蓉张仁芳张学祥董婕戴振声蔡卫平卢洪洲
关键词:逆转录酶抑制剂HIV感染肝炎丙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患者四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观察4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抗病毒效果、免疫重建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 258例HIV-1感染者和AIDS患者以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个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平均51.5个月,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回访检查,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12、24、36、48个月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血CD4^+、CD8^+淋巴细胞数;血常规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 总病死率8.14%(21/258),主要发生在第一年(16例)。在持续接受HAART者中,治疗前、治疗6、12、24、36、48个月时病毒载量分别为平均5.27、2.97、2.74、2.62、2.67、2.75lg(拷贝/m1),CD4^+T淋巴细胞数从治疗前的(127±63)个/μl,到HAART的6、12、24、36、48个月分别上升到(1904±115)、(248±93)、(269±127)、(296±156)、(317±195)个/μl。149例(57.8%)先后出现过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皮疹、血象异常、肝功能和血脂异常等毒副反应,多数为Ⅰ~Ⅱ级反应;先后有22例因毒副反应更换为另一种一线药物,有16例因Ⅲ~Ⅳ级毒副反应或病毒耐药更换为二线药物。结论 我国目前使用的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个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一线方案,对大多数患者均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和免疫重建效果,可长期使用。对少数病例发生严重毒副反应或确认为基因耐药者,应更换为二线药物治疗。
邓晓军何艳杨炼邹素萍阳辉郑煜煌
关键词:CD4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