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421)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作者:潘红芽陈万涛张志愿周晓健李江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细胞
  • 2篇口腔
  • 2篇癌变
  • 1篇形态学
  • 1篇异基因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瘤
  • 1篇乳头状瘤病
  • 1篇乳头状瘤病毒
  • 1篇黏膜
  • 1篇黏膜上皮
  • 1篇黏膜上皮细胞
  • 1篇细胞癌
  • 1篇细胞形态
  • 1篇细胞形态学
  • 1篇鳞状
  • 1篇鳞状细胞

机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周晓健
  • 2篇张志愿
  • 2篇陈万涛
  • 2篇潘红芽
  • 1篇张萍
  • 1篇何荣根
  • 1篇李江
  • 1篇李金忠

传媒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诱导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HIOEC)细胞恶性转化,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方法通过化学致癌剂苯并芘[B(a)P]体外诱导HIOEC细胞,逐步筛选到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IOEC-B(a)P。通过微分干涉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及裸小鼠异体皮下成瘤的实验鉴定HIOEC-B(a)P细胞的恶性表型。结果①HIOEC细胞在B(a)P诱导培养后可以在正常生理钙离子浓度、含胎牛血清培养液中生长;②细胞在诱导过程中形态多变,最后稳定为多角形铺路石样上皮细胞;③第93代HIOEC-B(a)P细胞开始具备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④HIOEC—B(a)P第55代细胞在裸小鼠皮下首次形成角化团块,第69代细胞形成分化较好的典型鳞状细胞癌,第74代、第96代细胞均形成与临床病理相似的Ⅰ~Ⅱ级鳞状细胞癌。结论生物因素合并化学致癌因素B(a)P可以诱导永生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为进一步研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多因素、多步骤癌变机制提供实验模型。
潘红芽张志愿周晓健李江何荣根陈万涛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乳头状瘤病毒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学
苯丙芘诱导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HB-56P)及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HB-94P)],通过AffymetrixU133plus2.0基因芯片,检测在永生化细胞(HIOEC)向成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GenSpring7.0进行标准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Venn图分析差异基因在癌变不同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GO术语进行注释。对部分基因使用实时定量PCR在细胞系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在HIOEC向HB-94P转化过程中,共有883条差异基因,大部分集中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具有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力、腺核苷酸结合能力及激酶活性。其蛋白产物主要是膜结合蛋白,位于核内或细胞骨架。IGFBP3、S100A8、MAP2K、KRT6B、GDF15和MET的表达基本符合芯片结果。结论:本研究检测了苯丙芘相关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苯丙芘相关的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李金忠潘红芽张志愿周晓健张萍陈万涛
关键词:癌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