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01-CJ04)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军胡邦琦张永明李国刚布如源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悬浮体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颗粒有机碳
  • 1篇黄河三角洲
  • 1篇浮体
  • 1篇北部

机构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篇赵京涛
  • 1篇布如源
  • 1篇李国刚
  • 1篇张永明
  • 1篇胡邦琦
  • 1篇李军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北部悬浮体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2年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C高值区(>600mg/L)均呈条带状分布于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附近海域,且随水深加大SSC快速降低(<50mg/L).冬季海水中的POC变化于17~640μg/L,表、底层PO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均表现为POC高值区(>400μg/L)集中于近岸海域,渤海中部POC仅为20~50μg/L左右,但底层POC向渤海湾中部扩散范围比表层大.POC和SS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海区近岸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冬季SSC和POC高值区与最大侵蚀区、波致底切应力>0.2N/m2的区域相对应,表明在冬季强海洋动力条件下,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不仅是沉积物的"源",也同样是颗粒有机碳的"源".
胡邦琦李国刚布如源李军张永明赵京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悬浮体颗粒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